[实用新型]一种运用半导体膜的乳化液处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6392.3 | 申请日: | 2013-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42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李飞;李艳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沛(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代理公司: | 上海京沪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5 | 代理人: | 周晓玲 |
地址: | 20005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用 半导体 乳化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运用半导体膜的乳化液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含油废液来源十分广泛,主要来自石油、石工、钢铁、机械加工等行业。其中乳化液由于表面活性剂使得油容易形成O/W型乳化微粒,其粒径小于l μm,表面常覆盖一层带负电荷的双电层,体系较稳定,不易上浮于水面。这种废水的破乳和COD的降解都较困难,成为较难解决的问题。
乳化液的处理中,通常认为“破乳”是关键工序。国内外经常使用的破乳方法有:盐析法、凝聚法、酸化法、混合法、超滤法、电解法、高梯度磁过滤法、离心分离法、离子交换法、泡沫乳选法和吸附法及热裂解法等。这些方法,均难以满足排放或回用要求。因此,钢铁企面临着的含油废水排放治理的是一个艰巨问题。
一般含油废液的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组合起来,形成多级处理工艺,使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由于传统含油废水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与含油废水排放标准严格化之间的矛盾,还需不断开发研制有效而适用的方法来处理含油废水。
目前处理乳化液的技术中,膜技术以其分离效率高、易操作、占地面积小、无需添加化学药剂等优点,特别是陶瓷膜近几年来一直为含油废水处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但是陶瓷膜受材质的限制,难以适应温度变化,在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断裂及破损的不利情况。陶瓷膜由于单元膜元件面积小,因而在系统连接中,需要大量密封圈,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极易发生泄露。 此外,采用膜工艺进行乳化液处理的过程中,膜的清洗再生经常会用到烧碱,而陶瓷膜基材含有硅酸盐类成份与烧碱反应会生成水玻璃,长期运行将对膜元件造成严重破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的现有问题,旨在提供一种运用半导体膜的乳化液处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运用半导体膜的乳化液处理装置,进料循环罐的第一个进口通过水管连接5μm纸带过滤器,进料循环罐的第二个进口通过水管连接自来水水源;进料循环罐的出口通过水管连接循环泵的一端,所述循环泵的另一端通过水管连接交换热器的介质进口,在进料循环罐的出口和循环泵之间的水管上依次设有第一个取样口、阀门和第二个取样口;所述交换热器的介质出口通过水管连接半导体膜系统的进口;所述半导体膜系统的第一个出口通过浓液回输管连接进料循环罐的第三个进口,在所述浓液回输管上设有1μm纸带过滤器;所述半导体膜系统的第二个出口通过膜孔排水收纳管连接贮存罐的进口;所述贮存罐的出口通过水管连接脉冲复合电解装置;所述贮存罐和脉冲复合电解装置之间的水管上还设有另一个循环泵;所述脉冲复合电解装置的设有清液出水口;所述半导体膜系统上设有第三个取样口和浓液出料口。
其中,所述半导体膜系统由九段串联排列的半导体膜构成。
其中,半导体膜系统的半导体膜长度为0.8米、膜孔径为40nm。
其中,半导体膜系统的清洗端口还连接膜清理系统。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采用的半导体膜通道直径可以达到25mm,相比其他无机膜可以达到更高的物料浓缩倍数,可在较少的透析水量下获得较高的过滤收率;本实用新型采用脉冲复合电解装置,在电场作用下进行电化学反应使污染因子彻底被降解,处理后的水清澈透明并确保稳定达标;本实用新型通过预处理-膜过滤-电解装置处理乳化液后即能达到排放标准;处理效果极佳。此外,本实用新型是连续运行方式,操作简单、占地面积小,处理成本不到传统工艺的1/3,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1为5μm纸带过滤器;2为进料循环罐;3为阀门;4为循环泵;5为交换热器;6为半导体膜系统;7为取样口;8为浓液出料口;9为贮存罐 ;10为脉冲复合电解装置;101为清液出水口;11为1μm纸带过滤器;12为膜清理系统;13为自来水水源。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沛(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久沛(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639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