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相感应马达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3407.0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073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横川知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K17/04 | 分类号: | H02K17/04;H02K3/18;H02K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相 感应 马达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单相感应马达。
背景技术
以往,通过设法改善绕线方法,制造了一种能够改变旋转速度的马达。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1-186733号中,记载了一种通过对缠绕有主绕组的齿和缠绕有辅助绕组的齿中的某一方缠绕减速绕组,从而能够变速的感应马达。
实用新型内容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特开2001-186733号中,由于缠绕的减速绕组只有一种,因此马达的速度切换只能在两级间进行,不能够细微且平滑地进行速度变更。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具有主绕组以及辅助绕组的单相感应马达中,使马达细微且平滑地进行速度变更。
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单相感应马达,其包括旋转部、具有定子的静止部、以及轴承部。轴承部将旋转部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定子具有定子铁芯、绝缘件以及线圈。定子铁芯由以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环状的铁芯背部以及从所述铁芯背部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构成。绝缘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线圈具有多个,由隔着所述绝缘件而缠绕在多个齿上的导线构成。多个线圈包括多个主线圈和多个第一辅助线圈。多个主线圈由主绕组形成,所述主绕组通过使连续的导线以每缠绕于一个齿就反转缠绕方向的方式缠绕于每隔一个的齿上而形成。多个第一辅助线圈由第一辅助绕组形成,所述第一辅助绕组通过使连续的导线以每缠绕于一个齿就反转缠绕方向的方式缠绕于位于所述每隔一个的齿之间的齿上而形成。至少在所述多个主线圈和所述多个第一辅助线圈中的任一方重叠卷绕有多个第二辅助线圈以及多个第三辅助线圈。多个第二辅助线圈由第二辅助绕组形成,所述第二辅助绕组通过使连续的导线以每缠绕于一个齿就反转缠绕方向的方式缠绕于所述每隔一个的齿上或位于所述每隔一个的齿之间的齿上而形成。多个第三辅助线圈由第三辅助绕组形成,所述第三辅助绕组通过使连续的导线以每缠绕于一个齿就反转缠绕方向的方式缠绕于所述每隔一个的齿上或位于所述每隔一个的齿之间的齿上而形成。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用新型,在具有主绕组以及辅助绕组的单相感应马达中,能够使马达细微且平滑地进行速度变更。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相感应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2是定子铁芯的俯视图。
图3是定子的俯视图。
图4是简化表示绕组的状态的图。
图5是铁芯构件以及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6是铁芯构件、绝缘件以及线圈的立体图。
图7是从转子侧看到的铁芯构件、绝缘件以及线圈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看到的配置有配线板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9是从背侧看到的配线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所示的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的上侧称为“上侧”或“轴向一侧”,将下侧称为“下侧”或“轴向另一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表示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称为“径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例示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单相感应马达1(以下称为“马达1”。)的纵剖视图。马达1优选用于空调、空气净化器、加湿器或鼓风机。马达1为内转子型,且通过输入单相交流电而旋转。马达1包括静止部2、旋转部3以及轴承部4。轴承部4将旋转部3支撑为能够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相对于静止部2旋转。轴承部4由第一球轴承41和配置在第一球轴承41的下侧的第二球轴承42构成。
静止部2包括模制树脂23、第一轴承支撑部211、第二轴承支撑部212以及定子22。模制树脂23覆盖定子22的齿61(后述)的除末端面以外的部分。第一轴承支撑部211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而成型的。第一轴承支撑部211包括中央部51、平板部52以及凸缘部53。中央部51为有盖大致圆筒状。在中央部51内保持有第一球轴承41。平板部52从中央部51的下端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凸缘部53从平板部52的外缘部向上侧立起,并再向径向外侧呈环状扩展。凸缘部53以与模制树脂23的内周面以及上表面相接触的方式嵌入模制树脂23。
第二轴承支撑部212是通过对板材进行冲压而成型的。第二轴承支撑部212为有底大致圆筒状,且在中央有开口。第二轴承支撑部212的下表面以及外周面与模制树脂23相接触。第二轴承支撑部212配置在模制树脂23内。在第二轴承支撑部212的内周面保持有第二球轴承4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340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