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2392.6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13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何家欢;郭静姝;王兰生;张清秀;唐显贵;李农;吴小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刘丽君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气体 渗透 测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田开发实验测定常规物性参数的实验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
背景技术
伴随着工业生产对能源的需求,为了获得新的接替能源,关于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大热点。过去认为具有非渗透性的储层,现在也会想办法将其开采。过去针对普通储层的渗透率测试方法,现在在遇到渗透率极低的储层时如果按照常规方法测试,会因流量小而变得难以计量,该方法在遇到低渗储层时会失效。更重要的一方面,由于页岩特殊的岩石力学性质,页岩岩心在从地下到卸压之后的地表条件下容易产生裂缝,通过原有的常规渗透率测试方法或者现有的压力脉冲衰减法,都是通过岩心夹持器夹持页岩柱塞样来测量样品的渗透率,这样无法消除柱塞样中裂缝带来的对渗透率的影响,测出来的渗透率数值就会偏大,从而无法测试出准确的页岩基质渗透率,对数值模拟地层的渗流情况产生很大的干扰和误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通过密封的样品杯容置不易开裂的页岩样品颗粒,使页岩渗透率的测试不受裂缝渗透率的影响,为准确测得页岩的基质渗透率提供了设备支持。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包括依次通过密封管线连接的气瓶、压力调节阀、气动阀Ⅰ、气动阀Ⅱ和放空阀,还包括通过密封管线连接在气动阀Ⅰ和气动阀Ⅱ之间的压力传感器Ⅰ、手动阀和模型杯,手动阀控制模型杯的连通,在气动阀Ⅱ和放空阀之间设置有通过密封管线连接的压力传感器Ⅱ、温度传感器和样品杯,气动阀Ⅱ、压力传感器Ⅱ、放空阀、温度传感器和样品杯置于恒温装置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样品杯中容置页岩样品颗粒,颗粒大小均匀。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页岩样品颗粒为球体。
本实用新型的测定仪为准确测定页岩的基质渗透率提供设备支持,解决了传统测量渗透率方法中柱塞样的裂缝对页岩的基质渗透率测量造成影响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样品杯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实测曲线与理论曲线拟合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包括依次通过密封管线连接的气瓶1、压力调节阀2、气动阀Ⅰ3、气动阀Ⅱ5和放空阀7,还包括通过密封管线连接在气动阀Ⅰ3和气动阀Ⅱ5之间的压力传感器Ⅰ4、手动阀8和模型杯9,手动阀8控制模型杯9的连通,在气动阀Ⅱ5和放空阀7之间设置有通过密封管线连接的压力传感器Ⅱ6、温度传感器10和样品杯11,气动阀Ⅱ5、压力传感器Ⅱ6、放空阀7、温度传感器10和样品杯11置于恒温装置12中。
使用该页岩气体渗透率测定仪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温度为10-30℃的恒温条件下对装有页岩颗粒的样品杯11施加大于大气压的脉冲压力p0,通过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记录压力、温度和时间,直至样品杯中压力逐渐稳定为pe并保持不变;
根据压力传感器记录的压力、时间作压力-时间关系的实测曲线;
所述实测曲线通过如下方法制作:
通过拟压力公式计算压力,其中μ是气体的粘度,单位是mPa·s,Z为气体偏差因子,单位是1,p为压力传感器Ⅱ6的实测气体压力,p0为压力传感器Ⅱ6记录的起始压力;计算时Z值取1;
通过公式将得到的压力无因次化为无因次压力;
通过公式将压力传感器Ⅱ6记录的时间t无因次化为无因次时间,式中p为压力传感器Ⅱ6记录的压力的平均值,以上式中,代表t时刻样品杯内的无因次压力值,代表0时刻样品杯11内的压力值,是指在没加脉冲压力前样品杯11内的压力值,tD是无因次时间,K是基质渗透率,单位是mD,φ是所测页岩颗粒的孔隙度,单位是1,μ是样品杯11中气体的粘度,单位是mPa·s,Cg为样品杯11中气体体积压缩系数,单位是MPa-1,L为页岩颗粒的平均粒径,单位是cm,角标D代表无因次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23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