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数码随机分布式密码输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1997.3 | 申请日: | 2013-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046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章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21/83 | 分类号: | G06F21/83 |
代理公司: | 淮安市科翔专利商标事务所 32110 | 代理人: | 韩晓斌 |
地址: | 22300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数码 随机 分布式 密码 输入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计算机外围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数码随机分布式密码输入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银行柜台、ATM柜员机、POS刷卡机需要密码输入器输入密码,目前密码输入终端0-9等数码位是固定的,通过监视用户密码输入过程中的手势输入位置来盗取用户密码,而采用这种方式盗取用户密码的案例在国内屡见不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码随机分布式密码输入器,通过STM32F103嵌入式ARM芯片控制0—9十个数字在10个数码位动态随机分布,实现密码输入过程中输入的0—9数字位置动态随机分布,防止通过监视用户输入密码的手势位置盗取密码。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该密码输入器包括底盘和键盘,底盘内安装控制电路板,键盘上安装一组数码输入键、一个确认键和一个取消键,数码输入键、确认键和取消键对应连接控制电路板,整体构成密码输入器。
其中,数码输入键由三部分组成,顶部是半透明凹透镜,中部是七段式数码管,底部是按键,七段式数码管和按键一一对应连接控制电路板。
其中,控制电路板包括STM32F103芯片和74LS154译码器,一个七段数码管与一个按键组成一个数码位,STM32F103的PA8—PA15引脚连接数码位1—10的显示七段数码管,PA4—PA7引脚通过74LS154译码器选择显示的数码位;当某一数码位显示数据时,通过PA4—PA7引脚使与该数码位对应的74LS154译码器输出端有效,数码位显示有效,同时STM32F103将显示的显示段信号通过PA8—PA15引脚输出给该数码位;STM32F103的PB0—PB9引脚与数码位1—10的按键一一对应连接,STM32F103通过读取PB0—PB9判断某个按键是否输入有效,有效时对应引脚是低电平的;STM32F103通过其串口TXD/RXD,或者USB接口DP+/DP-将密码信息传递给上位计算机。
在闲置状态下每个数码位动态显示0—9数码;在闲置状态下用户按确认键,使0—9数码在数码位上随机分布一次,使输入器进入工作状态;在工作状态下用户输入完密码后按确认键,或者密码输入错误后按取消键,使输入器再次进入闲置状态。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0-9数码的显示位置通过控制电路板实现随机分布,用户每输入一次密码前,0-9位数码随机分布一次,使0-9数码位置前后不一致,防止通过监视用户手势位置盗取用户密码;
2、数码输入键采用了陷阱式设计,减小了数码观察范围,降低了密码输入过程中泄露密码的概率;
3、0-9数码输入键观察窗口采用半透明式设计,减少了发光数码管的透光率,减小了数码的可视距离,使用者在一定范围内才能看清每一个数码位具体的数字,降低了输入密码过程中泄露密码的概率;
4、0-9数码输入键观察窗口采用凹透镜设计,进一步减小了使用者观察数字的范围;
5、闲置状态时每个数码位动态显示0-9,通过取消键或每次输入完密码后通过确认键进入闲置状态;
6、控制电路板采用STM32F103芯片,实现数码位数码的随机分布计算;
7、通过串口或者USB接口将密码编码数据传输给上位计算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外观构造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示图。
图3为图1的控制电路板原理图。
图中:1底盘,2键盘,3控制电路板,4数码输入键,5确认键,6取消键,7半透明凹透镜,8七段式数码管,9按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该密码输入器包括底盘1和键盘2,底盘1内安装控制电路板3,键盘2上安装一组数码输入键4、一个确认键5和一个取消键6,数码输入键4、确认键5和取消键6对应连接控制电路板3,整体构成密码输入器。
其中,数码输入键4由三部分组成,顶部是半透明凹透镜7,中部是七段式数码管8,底部是按键9,七段式数码管8和按键9一一对应连接控制电路板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199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