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激光器风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40557.6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291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赵晓杰;张立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常州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S5/024 | 分类号: | H01S5/024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精英专利事务所 44242 | 代理人: | 李新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科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激光器 风冷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器温度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器风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界所使用的激光器普遍存在容易发热的现象,尤其是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中的激光器驱动电源、开关电源等部分,较大的发热量将造成激光器的能效下降,从而带来寿命降低等很多问题,在激光器中,由于热量是在三维空间内分布的,所以通常采用风冷的方式来降低激光器的内部温度,这种激光器通常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于激光器需要进风和排风使其内部的热量散出,所以在连续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容易堆满灰尘,这对激光器的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激光器风冷装置,该风冷装置无需进风和排风即能降低激光器的温度,避免了其内部堆积灰尘,从而提高了激光器的能效及其使用寿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激光器风冷装置,其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一第一风扇、一第一热沉及一制冷机构,所述制冷机构的冷端与第一热沉贴合,所述第一热沉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风冷装置还包括有一数据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连接于该数据处理单元,该数据处理单元用于对第一温度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处理结果发出控制指令;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和第一风扇之间连接有一第一风扇驱动模块,第一风扇驱动模块用于执行数据处理单元的控制指令而调节第一风扇的转速。
优选地,所述制冷机构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至少一个热电制冷器及一水冷热沉,所述热电制冷器的冷端与第一热沉贴合,其热端与水冷热沉贴合;所述水冷热沉内设有一腔体,该腔体分别通过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而连接于水管;所述水冷热沉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和热电制冷器之间连接有一制冷器驱动模块,所述制冷器驱动模块用于执行数据处理单元的控制指令而调节流过热电制冷器的电流。
优选地,所述热电制冷器的冷端与第一热沉之间通过第一导热层贴合,所述第一导热层是导热膜或者导热硅胶,所述热电制冷器的热端与水冷热沉之间通过第二导热层贴合,所述第二导热层是导热膜或者导热硅胶。
优选地,所述制冷机构包括有一水冷热沉,所述水冷热沉与第一热沉之间通过第一导热层贴合,所述第一导热层是导热膜或者导热硅胶,该水冷热沉内设有一腔体,该腔体分别通过一进水口及一出水口而连接于水管。
优选地,所述制冷机构包括有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至少一个热电制冷器、一第二热沉及一第二风扇,所述热电制冷器的冷端与第一热沉贴合,其热端与第二热沉贴合;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和热电制冷器之间连接有一制冷器驱动模块,所述制冷器驱动模块用于执行数据处理单元的控制指令而调节流过热电制冷器的电流;所述第二热沉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连接于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和第二风扇之间连接有一第二风扇驱动模块,第二风扇驱动模块用于执行数据处理单元的控制指令而调节第二风扇的转速;所述第二热沉设于激光器的箱体上,所述热电制冷器、第一热沉及第一风扇设于箱体之内,所述第二风扇设于箱体之外。
优选地,所述热电制冷器的冷端与第一热沉之间通过第一导热层贴合,所述第一导热层是导热膜或者导热硅胶,所述热电制冷器的热端与第二热沉之间通过第二导热层贴合,所述第二导热层是导热膜或者导热硅胶。
优选地,所述第二热沉上设有多个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与第二风扇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热沉上设有多个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与第一风扇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均是热敏电阻。
优选地,所述热电制冷器的数量是多个,多个热电制冷器相互并联或者依次串联后再连接至制冷器驱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常州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常州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405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