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层塑料建筑模板用挤出模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8790.0 | 申请日: | 2013-10-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10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百新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7/14 | 分类号: | B29C47/14;B29C47/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塑料 建筑 模板 挤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塑料建筑模板加工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多层塑料建筑模板用挤出模头。
背景技术
建筑领域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需要大量的建筑模板。目前,市场上应用的有钢模板、木质模板和塑料模板。其中,塑料模板以其独特的优势应用日益广泛。通常,塑料模板分为实心塑料模板和中空塑料模板,均是由芯层和覆盖于芯层上下两侧面的表层构成,这种结构的塑料模板对提高模板的强度和耐磨性有着明显的进步。
上述塑料模板在加工时,通常是将芯层原料搅拌混合后送入一套挤出机内,将表层原料搅拌混合后送入另一台挤出机内,两台挤出机将熔炼后的混合料同时挤入挤出模头中,使得连续挤出复合制成平板状建筑模板。这种制作方法虽然已经使用多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上下表层料与芯层料同步进入挤出模头中,而目前,常用的挤出模头通常将上下表层料和芯层料同步挤出,由于挤出模头内的模腔的进料通道上设有压缩段,混合原料中容易混有杂质,当混合原料通过压缩段时,杂质容易卡在压缩缝隙中,由于空间小,在挤出时,混合料的表面容易被杂质划伤,造成塑料模板表面划痕,影响产品美观及建筑模板的物理学性能,从而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广泛应用,给生产厂家造成损失。且由于芯层料和表层料同时经挤出机熔炼后进入挤出模头的出料口,则这种划痕不易避免。
因此,如何解决多层塑料建筑模板的表面划痕问题,一直是建筑模板制造行业的一个难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多层塑料模板用挤出模头,其目的主要是解决现有塑料建筑模板其产品表面容易造成划痕,影响产品美观及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塑料建筑模板用挤出模头,包括模体、模芯及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包括上表层料进料口、芯层料上进料口、芯层料下进料口及下表层料进料口;所述模体上依次设有上表层料通道、芯层料上流道、芯层料下流道及下表层料通道;模体的前端设有与所述上表层料通道、芯层料上流道、芯层料下流道及下表层料通道相连通的复合共挤通道;所述上表层料通道、芯层料上流道、芯层料下流道及下表层料通道分别与上表层料进料口、芯层料上进料口、芯层料下进料口及下表层料进料口对应连通;所述模芯的前端对应模体的复合共挤通道位置设有成排设置的至少三个的芯棒;所述芯层料上流道及芯层料下流道的出口段与复合共挤通道连通形成Y型结构;所述上表层料通道和下表层料通道的出口段分别垂直于所述复合共挤通道的进口段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有关内容解释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至少三个的芯棒位于所述复合共挤通道的中间位置。
上述方案中,所述芯层料上流道及芯层料下流道的出口段处设有顶点朝向进料口方向,底边朝向出料口方向的三角形缓冲区。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表层料通道和下表层料通道的出口段与复合共挤通道的连通处设有导流台,该所述导流台为圆弧形切角。
上述方案中,所述上表层料通道、芯层料上流道、芯层料下流道及下表层料通道的出口段均设有导向斜面。
上述方案中,所述“进口段”和“出口段”指的是沿原料流动的方向区分,原料流入各通道的部分称为“进口段”,原料流出各通道的部分称为“出口段”。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专用的挤出模头,该模头结构采用上、下表层流道与芯层流道分开设置,并在复合共挤通道处熔合挤出,避免了产品表面出现划痕的问题。在芯层料上流道和芯层料下流道的出口段设置顶点朝向进料口方向,底边朝向出料口方向的三角形缓冲区,使得芯层原料流经此区域时取得不同的阻尼,从而有利于芯层原料流体在流道中均匀流动,从而保证芯层原料流体流出模头时的状态是均匀的。另外将上表层料通道和下表层料通道的出口段与复合共挤通道垂直设置,并在上表层料通道和下表层料通道的出口段设置导流台,使得所述流道内的上、下表层料与芯层料均匀复合,保证了产品表面的光滑、美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专用挤出模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专用挤出模头用芯模前端芯棒排列示意图。
以上附图中:1、模体;2、模芯;4、导流台;11、上表层料通道;12、芯层料上流道;13、芯层料下流道;14、下表层料通道;15、复合共挤通道; 21、芯棒;31、上表层料进料口;32、芯层料上进料口;33、芯层料下进料口;34、下表层料进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百新塑业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百新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87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