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效实用的反渗透浓水回用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8546.4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509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邹汉平;郭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荣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61/08 | 分类号: | B01D61/08;C02F1/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3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实用 反渗透 浓水回用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反渗透浓水处理与回用设备,是一种利用反渗透疏松膜处理与回用反渗透浓水的设备。
背景技术
反渗透水处理技术因具有脱盐率高、操作简便和对环境污染小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的深度处理中。反渗透系统回收率一般为75%,其产生的浓水总量是处理水量的25%,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废水没有得到综合利用。反渗透系统浓水的大量排放不仅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而且造成水资源浪费,给企业的废水排放和节能减排任务带来很大的压力。在水资源日益紧缺的当今,合理利用反渗透浓排水,实现废水回用,已成为时代的紧迫课题。
反渗透浓水含盐量高、硬度高,属结垢型水质;浓水的浊度、色度、悬浮物含量较低,有机污染物含量高;反渗透浓水通常具有较高的压力,浓水的直排造成动能浪费。将反渗透浓水进行再除盐处理,极易造成二段反渗透膜的污堵、结垢,运行不平稳,且投资、运营成本较高。反渗透浓水回用成为水处理应用上的一种趋势,同时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现有的关于反渗透浓水回用的技术研究,方法与原理存在一定问题,大部分未回收利用浓水的剩余压力,而在中国专利号为ZL200520083442.3中虽然利用了这部分动力,但其过滤装置采用的是普通的反渗透、超滤或纳滤装置,其较低的进水压力使得浓水在经过过滤系统后回收率较低,且极易引起过滤系统膜元件的污堵、结垢,影响浓水回用装置的使用寿命及运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实用的反渗透浓水回用设备,该设备有效控制了浓水中成垢离子、细菌、藻类对二段反渗透膜的不良影响,减少二段反渗透膜的污堵、结垢,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浓水的回收率,且整机设备占地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一种高效实用的反渗透浓水回用设备,其主要由二段反渗透装置组成,二段反渗透装置的进水管路直接与反渗透装置的浓水排出管路连接;经二段反渗透处理后的产水与原水混合,重新进入反渗透装置;同时,二段反渗透装置中的膜元件采用浓水专用的反渗透疏松膜。
本实用新型利用原反渗透装置的动力,省去了传统二段反渗透前需要的浓水收集箱及增压泵,不需添加任何水泵等动力设备,利用反渗透浓水余压直接进入二段反渗透装置,不仅节约动能,而且避免了反渗透浓水在收集箱内长时间滞留而产生二次悬浮物,减少了浓水在二段反渗透膜内的污堵、结垢。
本实用新型将反渗透浓水的直接排放,改为接入二段反渗透装置处理,处理后的产水与原水混合,进入原反渗透装置,这样减少了反渗透装置的原水用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并减少了浓水的排放量。
浓水中盐类的浓度高,胶体已富集,易产生污堵、结垢,此实用新型设备中二段反渗透装置采用特殊的浓水回用反渗透疏松膜,相对于常用的反渗透膜元件,其操作压力低、截留率低,这样就降低了浓水在膜元件上的污堵,延长了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保证了浓水反渗透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提高了反渗透装置浓水的利用率,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反渗透装置的回收率由75%提高至90%以上。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原水 2原反渗透装置 3高压泵 4反渗透出水 5反渗透浓水 6二段反渗透装置 7处理后浓水 8处理后产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原反渗透装置2产生的浓水5通过管路直接进入二段反渗透装置6。二段反渗透装置中的膜元件采用浓水专用的反渗透疏松膜。处理后的产水8,与原水1混合,通过高压泵3加压重新进入反渗透器进行处理。处理后的浓水7稀释外排,或作为清洗用水,如锅炉除渣水、电厂冲灰水或焦化厂冲焦水等。
本设备将反渗透浓水直接排放改为利用浓水的剩余压力引入二段反渗透装置,处理后重新加以回收利用,因而有效的提高了反渗透装置的水利用率,减少了浓水的排放量;同时二段反渗透装置采用浓水专用的反渗透疏松膜,其相对较低的操作压力和截留率,保证了二段反渗透装置的运行稳定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荣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未经烟台荣和环保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85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三个测速线圈串联的测振装置
- 下一篇:电气架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