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1×7I刻痕钢绞线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7667.7 | 申请日: | 2013-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777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发明(设计)人: | 王一新;黎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金润钢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5/08 | 分类号: | E04C5/08;D07B1/10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2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刻痕 钢绞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行业用预应力钢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所使用的1×7I刻痕钢绞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采用光圆的中芯丝及边丝拧制而成的钢绞线为预应力混凝土构件配用的主筋,但是这种采用光圆钢丝拧制的钢绞线存在如下问题:1、光圆钢丝表面较为光滑,握裹力较小,中芯丝与边丝之间摩擦力较小,极易产生中芯丝边部滑移回缩,使中芯丝应力减少甚至完全失去应力,导致出现中芯丝断丝的情况,限制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质量及寿命,降低了构件与混凝土之间的握裹力,一旦中芯丝出现断丝情况后,整个钢绞线即失去力的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中这些缺点,提供一种1×7I刻痕钢绞线,强度高,力学性能好,解决了中芯丝与边丝的滑移回缩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1×7I刻痕钢绞线,包括中芯丝,沿中芯丝的外圆周面设有多根边丝,于中芯丝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均布有若干浅底的刻痕,刻痕沿中芯丝轴线间隔布置于整个中芯丝丝体上。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在于:
所述刻痕为六面,六面刻痕位置互为60°;
所述刻痕包括由两条互为对称的直边及圆弧边连接组成的异形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组成;
所述边丝为6根光圆钢丝,各边丝互为相切并且位置互成60°分布于中芯丝的外圆周面;
所述异形四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深度均为0.04mm~0.06mm,异形四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节距L为4.5mm~8.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通过在中芯丝的表面设置间隔排列、并且形状不同的刻痕,从而增加了中芯丝与边丝之间的摩擦力,中芯丝的断线范围缩小,避免出现中芯丝边部滑移回缩的情况,提高了中芯丝的应力,强度及力学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中芯丝的外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包括中芯丝1,沿中芯丝1的外圆周面设有六根光圆钢丝边丝2,各边丝2互为相切并且位置互成60°分布于中芯丝1的外圆周面;于中芯丝1的外圆周面沿径向均布有若干浅底的刻痕,如图2所示,刻痕包括由两条互为对称的直边及圆弧边连接组成的异形四边形101及平行四边形102组成,图2中异形四边形101及平行四边形102各为两个,根据钢丝的长度刻痕的数量也不同。刻痕沿中芯丝1轴线间隔布置于整个中芯丝1丝体上,刻痕为六面,六面刻痕位置互为60°。异形四边形101及平行四边形102的深度均为0.04mm~0.06mm,所述异形四边形101与平行四边形102的节距L为4.5mm~8.0mm。
通过在中芯丝的表面设置间隔排列、并且形状不同的刻痕,从而增加了中芯丝与边丝之间的摩擦力,中芯丝的断线范围缩小,避免出现中芯丝边部滑移回缩的情况,提高了中芯丝的应力,强度及力学性。
以上描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定,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范围参见权利要求,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任何形式的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金润钢缆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金润钢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76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斜底撑框架机构的通信铁塔
- 下一篇:一种长途客车用真空卫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