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行人流量与车流量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5267.2 | 申请日: | 2013-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82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丁文霞;王帅;黄楚峰;何东;唐宇;库锡树;杜湘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8 | 分类号: | G08G1/08 |
代理公司: | 国防科技大学专利服务中心 43202 | 代理人: | 王文惠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行人 流量 车流量 智能 交通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单片机、数据传输和传感器应用领域,是利用压力传感器进行控制交通信号灯时间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主要城市面临着沉重的交通压力。一方面在于城市车辆及人口激增,另一方面在于交通资源分配的不科学。一些大城市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交通压力:一部分城市通过安装智能红绿灯来辨别公交车,以达到公交优先的原则;另一部分城市则通过机动车辆的流速来控制红绿灯的变化。这些研究都着眼于对车流问题的研究,而对于早晚学校放学、下班等人流高峰期等特殊情况而带来的人流问题,相关研究依旧欠缺。
今年新交通规则的出台,加大了处罚力度。同时,人们对于红绿灯的设置也存在越来越强烈的争议。黄灯设置不合理,切换时间无预兆,容易造成闯红灯等情况,从而带来较为严重的交通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弥补交通信号灯装置在时间设置上较为欠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智能交通系统,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款新的智能装置—基于行人流量车流量的智能交通控制系统。该智能系统不仅能感应并检测出等待行人和等待通行的车辆数的多少并智能地基于检测的结果控制交通信号灯的切换时间,提高通行效率,减少大量人员聚集的时间,达到快速疏散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组、第二压力传感器组、计数模块、中央控制模块、语音模块、行人信号灯和车辆信号灯。第一组压力传感器组安装在机动车道上,测量车辆通过时的压力变化次数,并将其输出给计数模块;计数模块根据压力变化次数计算车辆数目,并将车辆数目输出给中央控制模块;第二组压力传感器组安装在人行道斑马线的两侧,测量行人通过时产生的压力,并将压力值输出给中央控制模块;中央控制模块根据接收的参数,输出不同的控制信号,分别控制行人信号灯、车辆信号灯、语音模块和计数模块。语音模块在行人信号灯由绿灯变为红灯之前对行人进行语音提示。
本实用新型能够自动感应短时的人流状况、车流状况然后判断通行需求,根据需求自动控制信号灯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交通压力,便捷出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传感器组、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安放位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图3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传感器组、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安放位置的应用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P11、P12、P13、P14,P12和P14放在机动车道上并且分别在靠近人行道斑马线的两侧,P11和P13放在机动车道上并且分别在人 行道斑马线两侧,P11和P13距离人行道约100米处,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距离人行道的远近。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包括压力压力传感器P21、P22,这两个传感器分别安放在人行道斑马线的两侧,位于行人过马路时的等候区域内。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结构组成示意图。如图所示,包括第一压力传感器组、第一压力传感器组、计数模块、中央控制模块、行人信号灯和车辆信号灯。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P11、P12、P13、P14,每个传感器通过检测压力信号的变化检测车辆数目,没有车辆通过时压力为零对应高电平,车辆通过时感受到压力对应低电平,高低电平变化两次说明有一辆车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将电平变化数输出给计数模块。
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包括压力传感器P21、P22,通过P21、P22检测的压力值F1、F2,即可估算出等候通行的行人数。第二压力传感器组将压力值输出给中央控制模块。
计数模块:统计来自压力传感器的电平变化信号,得出通过的车辆数。第一压力传感器组分别将车辆数N1、N2、N3、N4输出给中央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52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