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31497.1 | 申请日: | 2013-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26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谢云臣;曹宪彬;王宗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42 | 分类号: | C21D1/4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胡美强;邱江霞 |
地址: | 201816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感应 回火 加热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热系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中具有一感应加热工艺,所谓感应加热即是指当电流流过感应线圈时,在穿过其中的金属零件中感应出交变磁场。这一磁场,又在金属零件中感应出涡旋电流。这一电流流经金属零件时,又产生电阻热量。从而,实现将金属零件快速加热。但由于感应加热的特点,趋肤效应明显,表面温度较高。
虽然淬火加热时有利于金属零件的快速透热,但传统感应回火方式往往采用单一的回火电源和功率。这种方式难以克服该趋肤效应的作用,往往表面硬度下降较快,全截面不均匀,仅仅芯部及其半径的1/3处比较均匀,但其半径的1/2处较高,表面硬度又明显降低。非常不利于强韧性配合,综合性能不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只能采用单一回火电源和功率,使得金属硬度下降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其特点在于,其包括依次串联的一加热预热单元、一加热提温单元及一保温单元,所述加热预热单元与一进料口连通,所述保温单元与一出料口连通。
较佳地,所述加热预热单元包括一第一感应加热装置、一第一电容柜及一第一变频控制柜,所述第一感应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一电容柜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柜与所述第一变频控制柜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加热提温单元包括一第二感应加热装置、一第二电容柜及一第二变频控制柜,所述第二感应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二电容柜,所述第二电容柜与所述第二变频控制柜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保温单元包括一第三感应加热装置、一第三电容柜及一第三变频控制柜,所述第三感应加热装置与所述第三电容柜,所述第三电容柜与所述第三变频控制柜电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感应加热装置、所述第二感应加热装置及所述第三感应加热装置均包括若干个串联的感应加热炉,所述第一变频控制柜为一高中频控制柜,所述第二变频控制柜为一中频控制柜,所述第三变频控制柜为一低中频控制柜。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通过表面加热的较高温度进行透烧,同时通过不同频率的调节以控制感应电流的透入深度,从而实现不同深度的加热的有机配合。所述加热系统可以有效预测和优化感应加热的电源数量、所需的功率及频率,以此调控零件加热的深度和硬度梯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说明书附图中,具有类似结构或功能的元件将用相同的元件符号表示。附图只是为了便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并不是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穷尽性的说明,也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用于感应回火的加热系统包括依次串联的一加热预热单元、一加热提温单元及一保温单元,所述加热预热单元与一进料口10连通,所述保温单元与一出料口30连通。
其中,所述加热预热单元包括一第一感应加热装置1、一第一电容柜4及一第一变频控制柜7。第一感应加热装置1与第一电容柜4电连接,第一电容柜4与第一变频控制柜7电连接。所述加热提温单元包括一第二感应加热装置2、一第二电容柜5及一第二变频控制柜8,第二感应加热装置2与第二电容柜5,第二电容柜5与第二变频控制柜8电连接。所述保温单元包括一第三感应加热装置3、一第三电容柜6及一第三变频控制柜9,第三感应加热装置3与第三电容柜6,第三电容柜6与第三变频控制柜9电连接。
优选地,第一感应加热装置1包括若干个串联的感应加热炉11,第二感应加热装置2包括若干个串联的感应加热炉21,第三感应加热装置3包括若干个串联的感应加热炉31。第一变频控制柜7为一高中频控制柜,第二变频控制柜8为一中频控制柜,第三变频控制柜9为一低中频控制柜。由此可见,在所述预热单元、所述加热提温单元及所述保温单元相应配备三组加热电源和频率,从而让零件依次经过这些感应炉时都能得到相应的预热、透烧和保温三过程,实现对预期的硬度和组织的调整。
具体地,根据不同的品种、规格及硬度要求,可以将加热炉设计成3组,每组4-10个感应线圈。加热电源也相应配备3组。每组配备一个电容柜,一个变频柜。本加热系统通过由表及里的加热来调整硬度梯度,电源功率根据材料成分,硬度范围和材料直径等参数来配置,生产时零件先进入的加热炉组功率应大于随后经过的炉组功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北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314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