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插头紧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7974.7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67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富强;李辉;罗霞;曾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卢宏;李发军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插头 紧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紧固装置,主要用在新加坡车的C952系统插头的紧固以及调位上,也可以用在类似的插头的紧固。
背景技术
新加坡地铁工程车底架部分插头较多,且紧固位置空间狭小,插头有两个部位需要进行紧固,一个是固定插头与插座之间,另一个是进行插头尾部线缆位置的调位紧固。插头表面有条纹,利用摩擦力进行紧固。
上述过程中的转运如果单纯靠人力手工完成,由于是利用摩擦力进行紧固的,所以手在紧固插头的同时也会受到插头上摩擦力的作用而受伤。且用手工完成时会由于手上的疼痛感影响到插头紧固的质量。大大增加紧固插头的在作业难度,使员工的作业效率低下。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在插头紧固过程中由于摩擦力对手造成的伤害,以及由于手工作业效率低,且造成的质量不稳定问题,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插头紧固装置,该紧固装置可降低劳动强度和难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插头紧固的质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插头紧固装置,其结构特点是,包括支架和用于包绕插头的防滑带;紧固插头时所述防滑带、支架与插头固定连接在一起,且在外力作用下所述支架绕支架的一端旋转。
由此,当需要紧固插头时,将插头紧固装置的防滑带缠绕在插头上,操作者紧握支架和防滑带,保持防滑带、支架与插头固定在一起,然后顺着插头紧固的方向旋转,通过防滑带将转动力矩转换为紧固插头所用的摩擦力矩,使得插头随支架一起转动,从而实现紧固插头的目的。
进一步地,作为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所述支架的一端具有弧形段,且该支架具有弧形段的一端开有孔,所述防滑带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手持端,所述防滑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支架具有弧形段的一端上,该防滑带的手持端穿过所述孔。紧固时,防滑带穿过支架上的孔,操作者保持防滑带、支架与插头固定在一起。
作为另一种具体的结构形式,所述支架的一端具有弧形段,且该支架具有弧形段的一端设有凸起,所述防滑带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缠绕端,所述防滑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支架具有弧形段的一端上,该防滑带的缠绕端缠绕固定在所述凸起上。紧固时,防滑带缠绕在支架上的凸起,操作者保持防滑带、支架与插头固定在一起。
所述防滑带优选为尼龙带,防滑效果更好。
藉由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将现有作用于操作者手上的作用力改到作用于尼龙带上,并通过支架利用杠杆传递力矩原理将尼龙带摩擦力矩更改为作用与支架上的力矩,将安全防滑带环绕插头纹路部分,利用摩擦力与杠杆传递力矩的方式将插头紧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避免了使用手工紧固插头时的发力困难和伤手,降低了劳动强度和难度,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提高了插头紧固的质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
在图中
1-防滑带; 2-支架; 3-孔; 4-弧形段; 5-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插头紧固装置,如图1所示,由支架2与防滑带1两部分组成。所述防滑带1优选为尼龙带,所述支架2的一端具有弧形段4,且该支架2具有弧形段4的一端上开有孔3,所述防滑带1的一端为固定端,另一端为手持端,所述防滑带1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支架2具有弧形段4的一端上,该防滑带1的手持端穿过所述孔3,紧固插头5时所述防滑带1、支架2与插头5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支架1主要作用是将手作用于支架2上的力矩传递到尼龙带1上,通过尼龙带1将力矩转换为紧固插头5所用的摩擦力矩。现场使用时,首先将尼龙带1绕插头5的条纹部分一圈,后经支架2将尼龙带1穿出,用手扯紧尼龙带1,然后扳动支架2部分,使插头5随支架2绕支架2的一端转动,从而起到紧固插头5的作用。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79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