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7889.0 | 申请日: | 2013-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952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20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平;谭铮辉;代陈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1/20;C02F1/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14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电机 冷水 系统 防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空芯铜导线的防腐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机都采用水-氢-氢式冷却系统,定子采用水冷,转子和铁芯采用氢气冷却。近年来因内冷水水质不合格造成空芯铜导线腐蚀、结垢、堵塞问题时有发生。空芯铜导线被腐蚀将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轻者使冷却水电导率升高、泄漏电流增大、电气绝缘性能降低,使热传导受阻,造成发电机线圈温升增加,甚至腐蚀产物堵塞空芯铜导线而造成线圈过热,水压降增大,影响发电机出力;重者将使发电机被迫停机检查,烧毁发电机。因此,减缓和防止发电机内冷水铜导线腐蚀是保证发电机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对空芯铜导线采取的防腐措施大致分为四类:①防止氧和二氧化碳进入内冷水系统;②采用开放式换水运行或旁路离子交换(小混床)法;③加碱化剂处理;④加缓蚀剂处理。这四种处理方法虽然曾取得一些效果,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国外普遍采用的发 电机密闭隔离水冷却系统,为了减轻铜导线的腐蚀,要将冷却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到100μg/L以下,这种方法会增加系统装配及运行维护的负担;国内一些电厂采用连续排放,通过大量换水同时加氨调pH的方法,虽然可以使铜含量有所降低,但效果并不很理想,而且连续排放明显增加了补给水;冷却水中添加缓蚀剂MBT,虽然防腐效果较好,但由于MBT本身不溶于水,需加碱溶解,但加碱后易增加冷却水电导率,在pH值稍低时,MBT会析出附着在铜导线内壁上,成为一种黄色蓬松沉积物,长期在此状态下运行,也会堵塞铜导线。
因此寻求一种更为经济、简便、安全、可靠的方法来解决内冷水系统的腐蚀问题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去除发电机内冷水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而且能够调节内冷水的pH值和电导率,使之达到合格范围,达到防止发电机内冷水系统腐蚀的目的。该装置还具有设备简单、费用维护量小、无热量消耗、残余氧低、不会增加盐分等优点。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包括除氧系统和新型混床处理器,除氧系统包括H2转子流量计、中间混合水箱、水转子流量计、除氧器和溶氧分析仪,新型混床处理器内有Na型、H型和OH型离子交换树脂,其 特征在于内冷水泵与H2转子流量计并联后再与中间混合水箱、中间水泵、水转子流量计、除氧器、新型混合处理器串联。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冷水系统防腐装置,能使内冷水水质保持合格稳定,防止内冷水系统因水质不合格而造成的腐蚀。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发明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1.能在常温下实现除氧,且除氧反应速度快,除氧效率高,降低了空芯铜导线与氧发生腐蚀反应的可能性。
2.不需要添加任何药剂即可使内冷水长期处于微碱性,使内冷水系统的铜部件长期处于自钝化状态,减少内冷水系统的腐蚀。
3.在去除内冷水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同时,还能去除其他杂质离子,使内冷水的溶解氧、pH值、电导率、Cu2+等同时达标,降低了内冷水系统经受腐蚀的风险。
4.本实用新型操作简单,可实现连续操作,且不会产生副产物,同时也不需要增加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设备,使系统更为经济、稳定、简单、可靠。
附图说明
附图为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电机内冷水系统的防腐装置,该装置包括除氧系统和新型混合处理器,具体装置包括H2转子流量计、中间混合水箱、水转子流量计、除氧器和溶氧分析仪、树脂捕捉器、新型混合处理器以及电导率仪、pH计。经内冷水泵输送过来的内冷水与经过H2转子流量在中间混合水箱充分溶解混合,在由中间水泵经内冷水转子流量计进入除氧器,最后除氧后的内冷水经树脂捕捉器后进入新型混合处理器。其中,在新型混合处理器出口均设有电导率仪和pH计,除氧器出口设有溶氧分析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理工大学,未经长沙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78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