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二氧化硅消光剂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2720.6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001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武晓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顺昌县新和纳米硅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C01B33/1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地址: | 3532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硅 消光剂 反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装置,尤其是一种二氧化硅消光剂生产用的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消光剂可以用来降低皮革表层光泽,防止由于树脂层过于光亮产生的塑料感,同时还可以减轻皮革表面的伤残,使涂饰后的皮革具有真皮的柔和、自然、优雅的视觉外观。最常用的消光剂是合成的微粉化二氧化硅。
凝胶法二氧化硅是一种超细二氧化硅,工业一般采用水玻璃溶液与无机酸反应,在酸碱反应过程中要经过“溶胶-凝胶”阶段。生产的成品消光剂能明显的降低胶面的表面光泽。现有的消光粉生产用反应装置为普通的反应釜,其进料口比较固定均设置在釜体上方,物料挥发厉害,过程中损耗较多,同时造成车间的空气污染。现有的装置生产的二氧化硅的孔容一般比较小,且存在孔径分布不均匀,孔结构不稳定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氧化硅反应装置,以提高成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二氧化硅消光剂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釜体、设置在釜体上的驱动电机、设置在釜体内的搅拌器,所述的釜体上设有进料口,还包括氨水储存罐、输送管,所述的釜体下端设有通入口,所述的输送管连接氨水储存罐及通入口。
优选地,还包括回收装置,其位于反应釜的釜体上方。
所述的搅拌器包括转轴及设置在其上的多层桨叶。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釜体下端增加氨水通入口,通过输送管将氨水储存罐中的氨水输送至反应釜釜体内,可增大成品二氧化硅的孔隙率(孔容),增加单位重量粉料含量,提高消光性能。
2.反应釜的釜体上方增设回收装置,可回收挥发出的氨气,减少车间污染,同时可再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3.搅拌器包括多层桨叶,可保证釜体的各个部位原料都混合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釜体,11:进料口,12:通入口,20:驱动电机,30:搅拌器,31:转轴,32:桨叶,40:氨水储存罐,50:输送管,60:回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硅消光剂反应装置,包括反应釜釜体10、设置在釜体10上的驱动电机20、设置在釜体10内的搅拌器30,还包括氨水储存罐40、输送管50及回收装置60。釜体10上设有进料口11,釜体10下端设有通入口12,氨水储存罐40通过输送管50连接至釜体10的通入口12处。回收装置60位于釜体10上方。搅拌器30包括转轴31及设置在其上的多层桨叶32,本实施例为两层桨叶32。
在反应阶段,是通过稀酸、稀碱按一定比例混合,pH调整后,加入到反应釜釜体10中,预热到反应温度。将水玻璃从进料口11以一定的速度加入到釜体10中。打开氨水储存罐40阀门,氨水通过输送管50流入釜体10底部的通入口12,进入反应釜中,搅拌器30通过两层桨叶32不断的搅拌,可保证釜体10的各个部位原料都混合均匀,同时,氨水的不断注入可增大生成的二氧化硅的孔隙率(孔容),增加单位重量粉料含量,提高消光性能。从釜体10底部通入氨水,增加了氨水与物料的接触时间,使氨水得到充分利用。待到氨水搅拌均匀后,散发出的氨气通过回收装置60回收,减少车间污染,同时可再次利用,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顺昌县新和纳米硅业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顺昌县新和纳米硅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27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