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三维人脸采集装置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320122424.6 申请日: 2013-03-18
公开(公告)号: CN203164986U 公开(公告)日: 2013-08-28
发明(设计)人: 高凤娇;吴冈;何艳;卜亚清;杨洋;章军;费磊;叶爱英 申请(专利权)人: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主分类号: G06K9/20 分类号: G06K9/20;G06K9/00
代理公司: 哈尔滨东方专利事务所 23118 代理人: 陈晓光
地址: 150090 黑龙*** 国省代码: 黑龙江;2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三维 采集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维人脸采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利用计算机联动控制六台光学三维扫描头对人脸进行不同角度拍摄扫描的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由于反恐、国土安全、和社会安全的需要,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对安防领域加大了投入。而身份识别正是安防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生物特征识别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据专门提供生物识别产业相关咨询服务的美国公司 International Biometric Group近期出版的一本关于生物识别市场及产业趋势的调查分析报告书 Biometrics Market and Industry Report 2007-2012显示,2007年全球生物识别市场收入超过 30亿美元,并且今后 5年内将以超过每年 8亿美元的幅度递增。至 2007年将达到 74亿美元。而截止 2007年,人脸识别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微不足道,迅速上升到 12.9%,市场份额仅小于指纹识别,并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打破了国际生物识别市场上“指纹”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国内市场上,据美国《生物识别文摘》报道,2005年生物识别产品的销售收入约 0.6亿美元,到了 2006年增长到约 1.1亿美元,其中超过 97%为指纹识别产品。目前,在中国人脸识别产品的市场份额还较小,大多数公司采用的是国外提供的核心技术,进行后加工,产品多集中在门禁和考勤机上。由于这些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研发能力较差,在人脸识别的应用开发中,对人脸识别技术实际应用难以形成深度优势。同时,由各种渠道获得的核心技术水平参差不等,其产品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在涉及国家安全利益等场所的应用中,其系统与产品安全保障也有待考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人脸采集装置。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三维人脸采集装置,其组成包括:支座,所述的支座垂直连接两根伸缩支柱,所述的伸缩支柱顶部通过可调卡轴垂直连接横架,所述的横架两端通过转轴连接扫描头;其中一根所述的伸缩支柱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的扫描头,所述的可调卡轴还通过支杆连接所述的扫描头,所述的扫描头同时连接计算机。

所述的三维人脸采集装置,所述的扫描头内部安装CCD相机和投影仪;所述的支杆通过所述的转轴连接所述的扫描头。

所述的三维人脸采集装置,所述的扫描头数量为6个;单点精度小于1mm; 拼接精度小于3 mm;点间距为2x2 mm;扫描时间3 秒;数据密度为600,000 – 1000,00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扫描头由CCD相机和投影仪构成,三维人脸采集装置利用多台三维光学采集设备通过计算机进行联动控制,从人脸的不同角度、不同的高度对人脸进行拍摄扫描,完成人脸三维数据的测量只需3.0—4.0秒的测量时间,便可一次性完成误差在1mm之内的高精度数据采集过程,扫描得到的数据再通过计算机安装的软件实现自动拼接,最终实现精确的人脸点云数据的输出。这种人脸检测、跟踪与识别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国家安全、军事安全和公共安全领域,智能门禁、智能视频监控、公安布控、海关身份验证、司机驾照验证等都有广泛的应用。对采集设备获得人脸三维数据,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计算机的登录控制,可以进行应用程序安全使用、数据库安全访问和文件加密,可以实现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安全控制,可以保护电子商务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带有局部剖面的扫描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三维人脸采集装置,其组成包括:支座1,所述的支座垂直连接两根伸缩支柱2,所述的伸缩支柱顶部通过可调卡轴3垂直连接横架4,所述的横架两端通过转轴5连接扫描头6;其中一根所述的伸缩支柱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的扫描头,所述的可调卡轴还通过支杆7连接所述的扫描头,所述的扫描头同时连接计算机8。

实施例2:

实施例1所述的三维人脸采集装置,所述的扫描头内部安装CCD相机9和投影仪10;所述的支杆通过所述的转轴连接所述的扫描头。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242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