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地下害虫诱捕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1843.8 | 申请日: | 2013-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7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于永浩;韦德卫;曾宪儒;龙秀珍;曾涛;王助引;陈润忠;陈星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公平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5104 | 代理人: | 王素娥 |
地址: | 530007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害虫 诱捕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捕器,特别是涉及地下害虫的诱捕器
地下害虫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类重要的农林害虫,种类多、分布广、危害重,防治难度大,对我国及世界的农林业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化学药剂处理土壤的方法防治地下害虫,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形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建立有效的环境友好型防控地下害虫技术体系。多数土栖昆虫成虫一般晚上出来活动、交配、产卵,利用这个习性,很多农户用挖土坑设陷阱的方法对地下害虫进行防治,但该方法存在害虫爬出逃逸、落入土坑后仍产卵入土、清除虫体困难等方面的不足,使诱集工作操作困难、诱集效率低、防治效果差。目前市场上有些诱捕器仅为一个圆桶结构,无挡雨的装置;有些在诱捕器上开几个进虫孔,但诱捕器和土坑间有一定的间隙,使昆虫不能顺利爬入诱捕器内。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诱集效果好、操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的地下害虫诱捕器,而且生产成本低、拆卸方便,易于运输。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
一种地下害虫诱捕器,主要由桶体、爬行板、支撑板、顶罩、诱芯柄组成。
1)各部件的结构:
所述桶体为上宽下窄的四方体,四壁为内凹的弧面,在左右相对应的两弧面中间上部分别设有开口,其形状大小与支撑板横截面相当,桶体四壁上部分别延伸出一片爬行板,其形状为长方形板块;桶体底部设置漏水孔。
所述顶罩为拱形板,长宽分别大于桶体上端的长宽,顶罩中心设有孔,顶罩两端设有分别设有开口,其形状大小与桶体两弧面中间上部开口相同。
所述支撑板为两块相同两端有折痕的直形板。
所述诱芯柄是顶端为扁平帽状、下端有孔的圆柱体;诱芯柄下端圆柱体的直径比顶罩中心孔的直径略小,诱芯柄顶端的扁平帽状的直径比顶罩中心孔的直径略大。
2)各部件的连接关系:
两支撑板分别依次插入顶罩开口与桶体开口中,支撑板折痕折下、将桶体与顶罩扣接。
将诱芯柄插入顶罩中心的孔中;诱芯柄下端的孔放置诱芯。
将诱芯柄插入顶罩中心的孔中;诱芯柄下端的孔放置诱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的优点有:
1.本实用新型爬行板的设计可使诱捕器与地表很好地衔接。拱形的顶罩设计可为下方收集装置遮挡雨水,使该诱捕器同样适用于雨水天气。
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诱捕器,既可作为陷阱装置诱捕昆虫,又可根据放置信息素的不同而诱捕不同种类的地下害虫,结构简单、合理,拆卸方便,操作简便,诱捕效果好,生产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桶体及其四边延伸出的爬行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拱形顶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诱芯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顶罩1,诱芯柄2,爬行板3,桶体4,漏水孔5,支撑板6,桶体弧面中间上部的开口7‑1和7‑2,顶罩两端开口8‑1和8‑2,顶罩中心的孔9,支撑板折痕10‑1和10‑2,诱芯柄顶端扁平帽状11,诱芯柄下端孔12。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较佳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如图1~5所示,
1.一种地下害虫诱捕器,由桶体4、爬行板3、支撑板6、顶罩1、诱芯柄2组成。
1.一种地下害虫诱捕器,由桶体4、爬行板3、支撑板6、顶罩1、诱芯柄2组成。
1)各部件的结构:
所述桶体4为上宽下窄的四方体,四壁为内凹的弧面,在左右相对应的两弧面中间上部分别设有开口7‑1和7‑2,其形状大小与支撑板6横截面相当,桶体4四壁上部分别延伸出一片爬行板3‑1、3‑2、3‑3和3‑4,形状为长方形板块。桶体4底部设置漏水孔5。
所述顶罩1为拱形板,长宽分别大于桶体4上端的长宽,顶罩1中心设有孔9,顶罩1两端分别设有开口8‑1和8‑2,其形状大小与桶体4弧面中间上部的开口7‑1和7‑2相同。
所述支撑板6为两块相同两端有折痕10‑1、10‑2的直形板6‑1和6‑2。
所述诱芯柄2是顶端为扁平帽状11、下端有孔12的圆柱体。诱芯柄2下端圆柱体的直径比顶罩1中心孔9的直径略小,诱芯柄2顶端的扁平帽状11的直径比顶罩1中心孔9的直径略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18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