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备后车灯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20020.3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881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冈泽扬志;村松悠太;山崎研太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Q1/30 | 分类号: | B60Q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金光军;刘奕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备 车灯 车辆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尤其涉及在后备箱舱门上设置后车灯的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轿车、越野车、商务车等车辆通常在其后部设有后车灯。这种后车灯对称设置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
为了提高从后方的视觉辨认度,通常将后车灯做得尽可能大。此时,不仅在车身上设置后车灯,还利用后备箱舱门上的空间。即,后车灯呈从车身延伸到后备箱舱门的形态。
但是,此时若后车灯所占面积过大,则在关闭后备箱舱门时,后车灯容易因为关闭时产生的震荡而受损。而且,当从后方受到撞击时,后备箱舱门上的后车灯被直接撞击而损坏的可能性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后车灯的视觉辨认度并保护后车灯的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备后车灯的车辆,后车灯包括位于后备箱舱门上的后车灯单元,在后备箱舱门上设有相对后备箱舱门表面向后突出的装饰带构件,且该装饰带构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后车灯更靠向后方。
可选地,所述装饰带构件沿车宽方向延伸,其端部分别与左右侧的后车灯单元的一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后车灯整体上分为外侧的コ字形部分和被コ字形部分包围的条状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后备箱舱门上设置后车灯,能够提高后车灯的视觉辨认度。而且,由于在左右侧后车灯之间设置了相对后车灯更向后方突出的装饰带构件,因此能够避免后车灯被直接撞击。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侧面图。
符号说明;
1为车辆,10为后备箱舱门,20为后车灯,21为后车灯单元,30为装饰带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局部侧面图。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1在车身后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后车灯20。
该后车灯20为组合灯,其中可包括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后雾灯等。为了提高视觉辨认度,后车灯20从车身部分一直延伸到后备箱舱门10上。即,在后备箱舱门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后车灯单元21(图1中画斜线部分)。
在左右两个后车灯单元21之间设有相对后备箱舱门10表面向后突出的装饰带构件30。装饰带构件30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相对后车灯单元21更靠向后方。
由于装饰带构件30相对后备箱舱门10表面向后突出,特别是从侧面观察时位于后车灯20的后方,因此当从后方受到撞击时,装饰带构件30先被撞击,从而撞击能量被装饰带构件30吸收,由此可以有效地保护后车灯20。
进一步地,装饰带构件30的左右端部可分别与后车灯单元21的一部分重叠,即装饰带构件30的端部会覆盖后车灯单元21的端部或者被后车灯单元21的端部所覆盖。由于装饰带构件30将左右侧的后车灯单元21连在一起,因此能够提高对震荡的承受能力。
可以通过适当地选择装饰带构件30的材料来满足撞击能量吸收要求和抗震要求。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来制造该装饰带构件30。
优选地,可在该装饰带构件30表面涂敷高反射率涂料来形成发亮涂层,也可以在装饰带构件30上形成各种公知的高反射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装饰作用。而且,图1中装饰带构件30形成为细长条形状仅是一个示例,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各种形状,以更加美观。
优选地,后车灯20(包含后车灯单元21)整体上可分为外侧的コ字形部分22和被コ字形部分22包围的内侧的条状部分23。通过使コ字形部分22和条状部分23发出不同颜色和/或图案的光,可以提高视觉辨认度。例如,可以使条状部分23发出白色光,使コ字形部分22发出红色光。而且,也可以仅从コ字形部分22发出光线,而使条状部分23不发光。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变形和修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200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