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近岸式LNG低温传输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117773.9 | 申请日: | 2013-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02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 发明(设计)人: | 付子航;单彤文;刘方;屈长龙;冯亮;蒲波;邱健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徐宁 |
| 地址: | 10001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近岸 lng 低温 传输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LNG传输系统,特别是关于一种近岸式LNG低温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引进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LNG产业的快速发展使LNG接收终端的建设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常规陆上LNG接收终端站址及港址的选择受周边环境和土地资源限制影响较大。一般陆上LNG接收终端必须设有一个传输结构以确保LNG从LNG运输船顺利地输送到陆上LNG储罐。现在大多采用的是栈桥式传输结构,用于支撑LNG传输管道和公用系统,而且许多栈桥式传输结构都要求车辆能够直接进入卸货终端。其造价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栈桥长度、水深、土壤条件、管道系统的数量和尺寸、车辆和步行进入的需求、环境条件(波浪和潮汐等)、设施所用的材料、建造和安装的方法、安全需求等。如果装卸平台位置距离海岸较远,则意味着巨大的投资、更长的施工周期和更困难的巡检维护。
因此在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基础上,本发明提出一种新的近岸海底LNG低温管道传输系统,以降低项目的投资成本,增加LNG的有效输送距离;并通过管道回填工程,增加输送系统的安全性,减少输送冷量的损失,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进一步改善传统技术中陆上LNG接收终端选址的局限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投资成本低,传输安全性高的近岸式LNG低温传输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近岸式LNG低温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设置在海上LNG装卸料平台与陆上LNG储罐之间的海底LNG输送管道,海底BOG回气管道和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海底LNG输送管道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的LNG装卸料臂,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的LNG输入端;海底BOG回气管道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的BOG回气臂,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的BOG回气端;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辅助设施,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辅助设施;海底LNG输送管道和海底BOG回气管道为PIP管。
上述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为钢制管道。
本发明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区别于传统的海上输气系统和陆上栈桥式LNG低温输送系统,它通过低温PIP管道技术制成的海底输送装置,实现海上LNG装卸平台与陆上LNG储罐之间的低温LNG输送和蒸发气BOG回气,克服了LNG接收终端受周边环境和土地资源限制影响大、栈桥结构施工周期长,泄漏或者破损的时对人员和环境造成风险高等问题。2、本实用新型在降低了投资和运营成本、生产节能、扩大LNG码头距离LNG接收站距离以减低安全风险、扩大LNG接收站的选址条件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LNG卸船平台距陆上LNG接收存储终端较远的项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采用PIP(Pipe in Pipe,管中管)管道输送技术代替传统的栈桥式传输结构,实现LNG货船的卸料输送、BOG(Boiled off Gas,蒸发气)回气平衡、系统控制、泄露检测和公用系统物料传输等功能。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主要由设置在海上LNG装卸料平台1与陆上LNG储罐2之间的海底LNG输送管道3,海底BOG回气管道4和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5组成。其中,海底LNG输送管道1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1的LNG装卸料臂11,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2的LNG输入端21;海底BOG回气管道4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1的BOG回气臂12,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2的BOG回气端22;所述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5的一端连接海上LNG装卸料平台1辅助设施,另一端连接陆上LNG储罐2辅助设施,确保海上LNG装卸料平台1及陆上LNG储罐2的正常运行。所述海底辅助工艺设施管道5可以是如仪表空气管道、工厂空气管道、氮气管道、供水管道、电缆管道、光缆管道,以及内置系统控制装置,泄露检测装置等辅助设备的公用管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77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