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无级变速摩托车空档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117173.2 | 申请日: | 2013-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43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 发明(设计)人: | 郑伯平;王下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伯平;王下雨 |
| 主分类号: | B62M25/08 | 分类号: | B62M25/08 |
| 代理公司: | 长沙永星专利商标事务所 43001 | 代理人: | 周咏;米中业 |
| 地址: | 528231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级 变速 摩托车 空档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级变速摩托车的空档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能源与环境成为人们关心的主要内容,机动车在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给能源与环境造成各种不对称的影响,就无级变速的女式摩托车而言,虽然它小巧方便,深受大家喜欢,但它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耗油,就125型摩托车而言,无级变速的要比有档位的摩托车多耗30%‑50%,全国无级变速的摩托车有2800万_3000万台左右,如果按每台车年耗油量800_1000升计算(日用油在2,7升左右)。每年的耗油就有3亿升,如果能解决无级变速摩托车空档的问题,也就是说每年能省1.5亿升的燃油!无级变速摩托车之所以耗油,主要原因是在于它需要一直加大油门它才能走,哪怕是下坡的路面也得加油才能走,虽然人们经过很多方面的努力,如有人在无级变速摩托车上加装滑行器,这种改装虽然能省油,但摩托车的安全性能大大降低,它象自行车一样,不加油的时候靠惯性使摩托车往前行驶,如果前面有障碍物,那它的惯性将是致命的。
分析无级变速摩托车的工作原理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缺陷。其工作原理是由发动机的主动轮带动被动轮,再由被动轮带动离心式离合器,当发动机达到一定转速时,离心式离合器的蹄片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张开,从而连接到驱动轮使摩托车前行,当转速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离心力减小,在回位弹簧的作用下,蹄片回到原来的位置,驱动轮与发动机分开,这就是问题所在,当下坡或需要滑行时肯定会松开油门,但此时离心式离合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动机已经与驱动轮连接,松开油门发动机在驱动轮带动下继续运动,此时发动机已经是一个阻力减速器了,使得摩托车很快慢下来,就算是下坡也是如此!这就是无级摩托车耗油的主要原因,它上下坡都得加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节能、能控制发动机与驱动轮彻底分离的空挡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无级变速摩托车空档器,包括若干离合蹄片,各离合蹄片的一端外缘和另一端内缘有弧形缺口,相邻的离合蹄片首尾咬合连接于从动轮的动力输出轴上。所述离合蹄片的首尾咬合处分别有齿与齿相对、槽与槽相对的齿形咬合口,齿形咬合口处有电磁线圈。
所述离合蹄片的数量为三块,每块离合蹄片由若干冲有所述齿形咬合口的硅钢片叠压而成。
所述离合蹄片的数量为三块,每块离合蹄片由若干冲有所述齿形咬合口的硅钢片叠压而成。
本实用新型兼具的离合器和空档调节功能,在离合蹄片的首尾咬合处有电磁线圈,以实现人为可控式空档功能。在滑行或者下坡松开油门后需要空档时,只需按下空档按钮,使其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磁场,在电磁力做用下使相邻的离合蹄片首尾端的齿形咬合口迅速咬合,从而使连接驱动轮的外罩彻底与离合蹄片分开,实现发动机与驱动轮的彻底分开。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安全、节能的优势。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装配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掉从动轮和驱动轮连接外罩后的左视示意图。
图3为图2去掉从动轮输出轴和离合蹄片安装板后的示意图。
图4为离合蹄片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这种无级变速摩托车空档器,包括若干离合蹄片1,各离合蹄片1的一端外缘和另一端内缘有弧形缺口,相邻的离合蹄片首尾咬合连接于从动轮2的动力输出轴3上的安装板4之间,通过销钉和回位弹簧安装。离合蹄片1的首尾咬合处分别有齿与齿相对、槽与槽相对的齿形咬合口11,齿形咬合口11处有电磁线圈5。离合蹄片1的圆周外缘有摩擦片6与驱动轮连接外罩7配合。离合蹄片1的数量为三块,每块离合蹄片由若干冲有齿形咬合口11的硅钢片叠压而成。
当行进中的摩托车在滑行和下坡时,松开油门后按下空档按钮,使电磁线圈5通电产生磁场,在电磁力做用下使相邻的离合蹄片1首尾端的齿形咬合口11迅速咬合,从而使驱动轮连接外罩7与离合蹄片1分开,实现发动机与驱动轮的彻底分开,达到安全、节能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伯平;王下雨,未经郑伯平;王下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71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