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7102.2 | 申请日: | 2013-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4174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徐元贵;费龙菲;马强;王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雷博司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4 | 分类号: | B29C45/14;B29C45/17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刘锋;王传林 |
地址: | 201807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中固封极柱 出线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固封极柱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固封极柱产品是环氧树脂材料把真空灭弧室和主回路导电元件、绝缘支撑可靠地结合封接成整体,使产品耐环境污染能力强、可靠性高、易安装,因此,固封极柱产品是国内外开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此产品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要求非常高,固封极柱一般具有两个出线座即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两个出线座在模具中固定结构是很关键的,如两个出线座不能在模具中可靠固定,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合格率。
目前常用的出线座固定方式是插销式固定,但缺点是操作过程中震动比较强烈,而且不能同时将两出线座顶出,动作不可靠等。现有技术中的这种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严重影响了产品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甚至直接导致报废。由于固封极柱是用于电网上,安全要求极高,所以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结构的改进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能方便、可靠地固定固封极柱出线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包括两块移动板及两根螺旋轴,所述移动板与螺旋轴分别采用螺纹连接,所述两根螺旋轴通过轴承安装于模具本体中;所述两根螺旋轴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带动其转动,使两块移动板沿螺旋轴轴线方向同步同向移动;所述两块移动板上分别设置有用于固定固封极柱上出线座和下出线座的定位销。
所述驱动机构为齿轮传动机构。
所述齿轮传动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螺旋轴上的从动齿轮、设置在模具本体上分别与所述从动齿轮啮合的两个主动齿轮以及两个扭力扳手,所述两个扭力扳手的一端分别与一连杆铰接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主动齿轮连接。
所述定位销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移动板上。
所述模具本体上设置有若干个贯穿所述移动板并对所述移动板进行导向的导向销。
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采用螺旋轴与驱动机构配合的方式,通过驱动机构将上、下出线座平稳、精确的拉到注塑位置,在注塑完成后,将定位销脱离出线座即可得到合格的产品。这种结构,方便了固封极柱上出线座及下出线座的安装,且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及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示出了固封极柱出线座和真空灭弧室;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C-C向剖视图;
图4为示出了成型固封极柱的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与图1相对应的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未示出固封极柱出线座和真空灭弧室;
图6为图5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模具中固封极柱出线座的固定装置,包括两块移动板9及两根螺旋轴11,移动板9与螺旋轴11分别采用螺纹连接,如图3中所示,模具本体1内对应两根螺旋轴11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轴承10,螺旋轴11一端通过轴承10安装于模具本体1上,另一端设置有外螺纹,移动板9上设置有内螺纹孔,螺旋轴11带有外螺纹的一端穿过该内螺纹孔,与其形成螺纹连接,当螺旋轴11转动时,移动板9可以沿其轴向运动。两根螺旋轴11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带动其转动,从而使两块移动板9沿螺旋轴11轴线方向同步同向移动,以实现两块移动板9同时拉入或推出,保证上、下出线座的位置及安装精度。所述两块移动板9上分别设置有用于连接固封极柱上出线座12和下出线座13的定位销14,根据上、下出线座12、13的距离确定两个定位销14之间的距离。如图1~3中所示,固封极柱的上出线座12及下出线座13插装在定位销14上,定位销14上设置有轴肩(图中未标示),用于限制上、下出线座12、13的轴向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雷博司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雷博司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71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