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闪蒸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6433.4 | 申请日: | 2013-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405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贾进盈;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博亚通海冶金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B3/04 | 分类号: | F22B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15 河南省郑州市二七***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蒸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适用于对高温冷凝水进行热量回收、高效输送的闪蒸器,广泛应用于热电、化工、冶金、食品、医药、建材等领域。
背景技术
冷凝水是高质量的水,而且它含有大量的热能,所以在蒸汽供热系统中回收冷凝水是节能节水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温冷凝水在直接用泵输送过程中,泵前形成的负压会使冷凝水汽化,产生汽蚀现象,对水泵和设备本体都有相当大的破坏和影响,导致冷凝水闪蒸器故障率高,严重时会由于汽体体积突然膨胀而发生爆裂,损坏水泵。所以传统的冷凝水回收方法是将冷凝水冷却降温后再用泵输送,这样就无法利用冷凝水所含有的大量热能,而且由于凝结水掺入了未经处理的冷水,使水质恶化,还要重新进行水处理。不但浪费了能源,还增加了日常用水量及软水处理费用。
现有的汽水闪蒸器由于结构过于简单,基本上都是空罐,没有可以用以提高闪蒸效果的内件或者组件,闪蒸汽产量低,闪蒸后冷凝水温度下降不多,即闪蒸效果差,造成热量损失和输送冷凝水困难。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正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结构更为合理、使用效果较为理想的高效汽水闪蒸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述技术措施来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闪蒸器包括罐体(a),设置在罐体(a)顶部中心的水蒸气出口(b)、侧壁中下部的冷凝水进水管口(e)、侧壁下部且冷凝水进水管口(e)下方的出水管口(f),以及置于罐体(a)内部且与进水管口(e)相通的内件文丘里原理管(d)及其上方的不锈钢丝网填料(c);其中:位于罐体下部的出水管是由直管和90度弯头焊接而成,并且弯头端向罐内深入至罐腔中心处;不锈钢丝网填料位于罐体上部的腔体内,由焊接在罐体内壁的角钢承载;内件文丘里原理管是前端放大、后端缩小、截面为半圆形的组件,放大端与罐体内壁焊接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内件文丘里原理管是闪蒸器的核心部件,当冷凝水从进水口进入文丘里 原理管放大端时,由于管径流速变化产生的压力降低现象,促使冷凝水第一次闪蒸,一次闪蒸产生的二次冷凝水在经过文丘里原理管缩小端时,由于管径流速再次变化产生的压力降低现象,促使冷凝水第二次闪蒸;高温冷凝水经过两次闪蒸,产生更多的蒸汽和温度更低的冷凝水,确保了能量的最大化利用和冷凝水的高效安全输送。
不锈钢丝网填料的作用是避免闪蒸汽中携带冷凝水,即起汽液分离作用。由直管和90度弯头焊接而成的出水管可以使罐体下部形成液封,避免闪蒸汽从出水口处泄露。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节能。二次闪蒸,最大化利用了冷凝水的热能。
2、高效。二次闪蒸,获得了温度更低的冷凝水,实现了冷凝水的高效安全输送。
3、环保。避免了蒸汽泄露,改善了环境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形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内件文丘里原理管d的主视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中:a为罐体,b为水蒸气出口,c为不锈钢丝网填料,d为内件文丘里原理管,e为冷凝水进水管口,f为出水管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以下结合附图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4所示:闪蒸器包括罐体a,设置在罐体a顶部中心的水蒸气出口b、侧壁中下部的冷凝水进水管口e、侧壁下部且冷凝水进水管口e下方的出水管口f,以及置于罐体a内部且与进水管口e相通的内件文丘里原理管d及其上方的不锈钢丝网填料c;其中:位于罐体下部的出水管是由直管和90度弯头焊接而成,并且弯头端向罐内深入至罐腔中心处;不锈钢丝网填料位于罐体上部的腔体内,由焊接在罐体内壁的角钢承载;内件文丘里原理管是前端放大、后端缩小、截面为半圆形的组件,放大端与罐体内壁焊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博亚通海冶金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河南博亚通海冶金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643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锅炉静压上水装置
- 下一篇:集成大功率LED路灯散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