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株距无极调整的插秧机的液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10364.6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794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1-13 |
发明(设计)人: | 杨仲雄;高福强;史波杰;李明强;邵树有;李彦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高福强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F15B11/04;F15B1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25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株距 无极 调整 插秧机 液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秧机,尤其是涉及一种插秧机的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插秧机的是农业生产中使用最广的设备之一,它极大的降低了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现有的插秧机无一例外的使用机械传动,这种传动方式以其传动的准确性,以及成熟的技术获得好评。但是,其复杂的传动机构制约了插秧机向多功能化发展,也提升了它的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插秧机的传动机构复杂,布局麻烦,制约了它向多功能化发展,同时具有故障率高,维护成本高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重最轻、布局方便、故障率低、维护成本低,且为插秧机向多功能化发展奠定基础的株距无极调整的插秧机的液压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株距无极调整的插秧机的液压系统,包括油箱、油泵、若干电磁阀和若干马达,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前轮驱动油路、后轮驱动油路以及插植油路,所述的前轮驱动油路与两个前轮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的后轮驱动油路与两个后轮驱动马达相连,所述的插植油路与一个插植马达相连, 所述的插植油路的进回油端与所述的前轮驱动油路和/或后轮驱动油路的回油端相连,所述的插植马达为手动可调式马达。本实用新型通过两个前轮驱动马达和两个后轮驱动马达各自独立驱动车轮,形成四驱结构,这种驱动方式非常灵活且动力强大,有利于其适应各种作业条件。在正常行驶中,所述的通断阀接通,同步阀的两个输出端接通,同步阀不起作用。但是,当左右相对的两个轮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同时,左右两个相对的驱动马达的转速就会不同(摩擦力大的轮子的转速慢)这就使得插秧同会出现非正常的转弯,此时就需要断开上述通断阀,以使得同步阀起作用,通过同步阀均匀分配由量,使得左右两侧的车轮的转速相同,保持直线前进。在插植机构的工作过程中,插秧机一般要求直线前进,但如果插秧机的一侧的轮子凌空,或者两侧轮子的摩擦力不同,则会造成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轮子的转速不同,插秧机会发生偏转,转向器相对于车体发生偏转,该偏转的角度如果达到设定值时,通断阀的控制电路根据角度感应器的信号断开通断阀,使得同步阀起作用,均匀分配相对应的左右两个驱动马达的油量,以使其的转速相同。然后再通过转向系统将插秧机的前进方向调整回正常方向,前进一个设定距离后,通断阀重新接通,插秧机恢复正常前进。手动可调式马达的存在,解决了插秧机的株距调整问题,而且是无极调整。在插秧机的行走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插秧速度与插秧马达的转速成正比。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个前轮驱动马达之间设有一个同步阀,该同步阀的两个输出端之间通过一个通断阀相连,两个后轮驱动马达之间也设有同步阀,该同步阀的两个输出端之间也通过一个通断阀相连,所述的各通断阀的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与一个设于转向器的角度感应器相连。当左右相对的两个轮子所受的摩擦力不同时,左右两个相对的驱动马达的转速就会不同(摩擦力大的轮子的转速慢)这就使得插秧同会出现非正常的转弯,此时就需要断开上述通断阀,以使得同步阀起作用,通过同步阀均匀分配由量,使得左右两侧的车轮的转速相同,保持直线前进。在插植机构的工作过程中,插秧机一般要求直线前进,但如果插秧机的一侧的轮子凌空,或者两侧轮子的摩擦力不同,则会造成左右两侧对应的两个轮子的转速不同,插秧机会发生偏转,转向器相对于车体发生偏转,该偏转的角度如果达到设定值时,通断阀的控制电路根据角度感应器的信号断开通断阀,使得同步阀起作用,均匀分配相对应的左右两个驱动马达的油量,以使其的转速相同。然后再通过转向系统将插秧机的前进方向调整回正常方向,前进一个设定距离后,通断阀重新接通,插秧机恢复正常前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高福强,未经莱恩农业装备有限公司;高福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103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