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单嘴球阀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9064.6 | 申请日: | 2013-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2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岑自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胜山燃气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5/06 | 分类号: | F16K5/06;F16K27/10;F16K27/06;F16K31/60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龚笋根 |
地址: | 40112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单嘴 球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单嘴球阀。
背景技术
球阀主要用于截断或接通管路中的介质,球阀的阀芯为球体。球阀最适宜做开关、切断阀使用。
原有的球阀阀体采用铸铁、黄铜等材料制成,因为材质结构组织不紧密,存在气体从细微孔隙渗漏的问题,一般采取的方法是树脂类浸渗液堵漏,但是经过这种方式处理的球阀是无法用肉眼分辨出来的,并且这类化工产品长期受到空气中的水分子的作用,也会自然分解,使得球阀在使用过程中壳体渗漏问题会重新出现。球阀阀体与阀杆之间一般采用O形橡胶圈密封,橡胶类材料随着时间的延长或者出现低温环境,橡胶会不可避免的变硬、变脆、出现裂纹,容易出现气体泄漏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渗漏、安装时不易损坏、密封性能好且使用寿命长的钢单嘴球阀。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钢单嘴球阀,包括阀体、球形阀芯、阀杆、阀盖,所述阀体设置有水平相互贯通的通道,所述阀盖位于通道的一端且与阀体固定连接,所述球形阀芯位于阀体内,所述阀杆与球形阀芯相连接,所述阀体为碳素结构钢一体锻造成型,所述阀杆外设有压紧圈、环形底托,环形底托与阀体一体设置,压紧圈与环形底托之间设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圈。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环形底托与阀体焊接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阀杆外端设有一蝶形扳手,蝶形扳手与阀杆螺钉连接,所述蝶形扳手上设置有沉口,螺钉的螺头置于该沉口处。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阀体的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因为阀体采用碳素结构钢一体锻造成型,由于材质结构组织紧密,不存在普通铸造单咀球阀阀体材质组织疏松、气体从细微空隙渗漏的问题。一体锻造成型也使得安装更为方便且不易损坏。且密封圈由聚四氟乙烯,材料塑化性能稳定、摩擦系数小且低温性能好,避免了普通橡胶材料因为长时间使用出现的变硬、变脆、有裂纹且失去弹性等老化问题而影响密封性,延长了钢单嘴球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钢单嘴球阀,包括阀体1、球形阀芯2、阀杆3、阀盖4,所述阀体1设置有水平相互贯通的通道,所述阀盖4位于通道的一端且与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球形阀芯2为钢单嘴球阀的启闭件,球形阀芯2位于阀体1内,所述球形阀芯具有孔并围绕钢单嘴球阀轴线在开位置和关位置之间可旋转,所述阀杆3与球形阀芯2相连接,当阀杆3转动时,可带动球形阀芯2转动,用于流体的调节和控制,当开位置孔与通道相通时,流体可通过。
所述阀体1为碳素结构钢一体锻造成型,碳素结构钢材料的机械性能与普通铸造单咀球阀采用的可锻铸铁、黄铜材料比较其性能更好,因此钢单嘴球阀安装时不易损坏、球阀经久耐用。钢单嘴球阀阀体1表面采用严格的表面处理,经过48小时盐雾试验合格,可保证表面不锈蚀。所述阀杆3外设有压紧圈5、环形底托6,所述环形底托6与阀体1一体设置,压紧圈5与环形底托6之间设 有聚四氟乙烯密封圈7。
环形底托6与阀体1焊接连接。
所述阀杆3上设有一蝶形扳手8,该蝶形扳手8可旋转90度,蝶形扳手8与阀杆3螺钉连接,所述蝶形扳手8上设置有沉口,螺钉的螺头置于该沉口处。所述阀体1的通道的另一端设置有螺纹管接头9。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胜山燃气设备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胜山燃气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90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