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8030.5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32155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04 |
发明(设计)人: | 林本涛;高杨;杨昌宇;张磊;要美芬;游旭;陈峻;巩江峰;郑伟;张慧玲;卿伟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21/00 | 分类号: | E21D21/00;E21D11/14;E21D11/10;E21D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惠迪专利事务所 51215 | 代理人: | 王建国 |
地址: | 610031***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软弱 地质 环境 断面 隧道 施工 支护 体系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洞,特别涉及一种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适用于大断面、软围岩、多层结构的隧道施工,特别适用带状深风化陡倾软弱地质构造条件下大断面隧道的隧道施工。
背景技术
隧道穿越带状深风化陡倾软弱构造处理工程中,由于其陡倾深埋富水等特征会产生较难控制的突水涌泥灾害,影响施工正常开展,一般要求施工中须实现“快速通过、快速封闭”的原则,且在较大断面情况下须分解其断面开挖难度,实现分导式后拆支撑的开挖支护模式。
现有的开挖工法在实际操作中均无法一次实现上述的所有要求。如“双侧壁导坑法”通过先行交错施工两侧导坑后,再分上、中、下三个台阶进行中部施工,最后拆除临时支撑,施做二次模筑衬砌,该工法的先墙后拱的支护顺序可以有效防止上下台阶转换时的下沉变形问题,但缺点在于全程工序需要的周期较长,在强调支护强度时无法实现简洁明快的开挖,难以达成快速的目标,其支护体系易因暴露时间长或因拆除临撑体系发生变形失稳。如“CRD工法”,CRD工法在软弱围岩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通过分析其整个施工过程及力学转换体系,可以发现该工法在开挖阶段能够做到随挖随撑,时时成环,但在做二次衬砌时,必须对临时支撑进行拆除,此时拆除段的临时支撑全部失效,其所承担的外力只能通过初期支护进行二次转换以期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但这一转换过程往往由于支护应力的突然释放,造成初期支护的破坏,是CRD工法最为危险的时刻,可能会导致隧道的整体垮塌,因此往往被人们称之为“天窗时间”。如何保证天窗时间的稳定性,除了在单次拆撑距离上进行优化外,还没有更好的办法。
如何将“安全快速通过”原则、支撑可靠性及简洁明快统一在一种支护体系和施工方法下,成为应对大规模、大埋深、富水及陡倾软弱构造带的迫切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以有效解决传统施工方法分部开挖工序干扰问题,能够在极软弱地质环境条件下安全、快速修建大断面隧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其特征是它包括:随左上导洞、右上导洞、左下导洞、右下导洞分步开挖施作的构成全环初期支护结构的左上导洞初期支护、右上导洞初期支护、左下导洞初期支护和右下导洞初期支护,和构成全环二次衬砌结构的左上导洞二次衬砌、右上导洞二次衬砌、左下导洞二次衬砌和右下导洞二次衬砌,以及由上隔壁竖撑、下隔壁竖撑与左隔壁横撑、右隔壁横撑构成的十字形临时支护体系,该十字形临时支护体系的外端与全环初期支护结构、全环二次衬砌结构固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传统支护体系和施工方法相比,结构组成简单,各分部导洞施工简便、相互干扰小、成洞效果良好,可有效地克服隧道穿越深埋、富水、软弱及陡倾软弱构造带极易引起坍塌、突水涌泥的地质灾害风险,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施工方法分部开挖工序干扰问题,实现隧道施工“快速通过,快速封闭”的目标,在极软弱地质环境条件下安全、快速修建大断面隧道。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如下两幅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软弱地质环境大断面隧道施工支护体系拆除临时支护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构件、部位及所对应的标记:左上导洞Ⅰ、右上导洞Ⅱ、左下导洞Ⅲ、右下导洞Ⅳ;左上导洞二次衬砌11、右上导洞二次衬砌12、左下导洞二次衬砌13、右下导洞二次衬砌14;左上导洞初期支护21、右上导洞初期支护22、左下导洞初期支护23、右下导洞初期支护24;上隔壁竖撑30、左隔壁横撑31、右隔壁横撑32、下隔壁竖撑33;内衬衬砌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80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