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保温大棚膜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7435.7 | 申请日: | 2013-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058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詹智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9/14 | 分类号: | A01G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肜璐 |
地址: | 430040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保温 大棚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薄膜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保温大棚膜。
背景技术
大棚膜是用于设施农业生产建设的专用塑料薄膜,大棚膜对大棚农作物的生长,增产及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大棚膜通常采用的单层聚乙烯塑膜薄膜,由于大棚是单层结构的薄膜,使得大棚膜的包围效果不是很理想,不利于作物生长,另外,单层结构的薄膜强度低,易破损,使用寿命较短,这样就到不到保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保温大棚膜,旨在解决现有的大棚膜保温效果不佳、强度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保温大棚膜包括至少两层薄膜,所述相邻薄膜之间设有用于支撑薄膜的立筋,所述立筋与所述薄膜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保温大棚膜至少两层薄膜,相邻薄膜之间通过立筋支撑,使得相邻薄膜之间存在一层密闭的绝热空气层,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大棚膜的保温效果,有利于棚内的农作物生长,同时各层薄膜与立筋之间一体成型,增强了大棚膜的机械强度,使得大棚膜不易破损,延长了大棚膜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温大棚膜的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温大棚膜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温大棚膜包括至少两层薄膜,所述相邻薄膜之间设有用于支撑薄膜的立筋,所述立筋与所述薄膜一体成型。本实施例不限定薄膜的层数,薄膜层数越多,薄膜间距越大,大棚膜的保温效果越好,但是考虑到实际生产成本和难易程度的问题,经实验验证,优选的,采用两层薄膜也可达到比较好的保温效果,而且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优选方案中,保温大棚膜包括上下两层薄膜,所述上下薄膜1、3材质通常可选为聚乙烯塑膜薄膜,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设定薄膜的宽度,比如1~3m。
本实施例中,所述上下薄膜间的厚度不能太厚也不能太薄,若薄膜间距太厚则影响大棚膜的机械性能,若薄膜间距太薄则影响到大棚膜的保温效果,经过试验,本实施中所述上下薄膜间的厚度优选为0.5~2.0mm。同样所述立筋3的间距也不能太宽或太窄,若立筋3间距太宽,则可能无法支撑住上下薄膜,影响到大棚膜的机械性能,若立筋间距太窄,则会提高大棚膜的生产难度,同时也会增加大棚膜的生产成本,因此经过试验,本实施中所述立筋间距优选为2~10mm。
进一步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在所述薄膜的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热合机压合一道垂直于所述立筋3的热合压痕4。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保温大棚膜无需充气接口,在大棚膜生产过程中,由于薄膜之间是存在空气的,在大棚膜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热合机压印一道热合压痕4,这样空气就自动被密封在上下薄膜、立筋和热合压痕组成的密闭空间中,因此无需给大棚膜另行充气,简化了生产流程,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实用新型提供的大棚膜的实用性更好,可以在农业生产中广泛推广。作为一种可实现的方式,所述热合压痕4的间距为500~2000mm。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保温大棚膜,包括至少两层薄膜以及用于支撑薄膜的立筋,薄膜之间形成了一层用于保温的空气层,使得大棚膜的保温效果更好,进一步的,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薄膜的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用热合机进行压合,使得薄膜之间的空气自动被密封在一个个密闭空间中,无需另行充气的过程,降低了大棚膜的生产成本,实用效果更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现代精工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74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