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式二氧化碳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6521.6 | 申请日: | 2013-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136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王敬华;虞培娟;王科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敬华;虞培娟;王科元 |
主分类号: | C12M1/00 | 分类号: | C12M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4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二氧化碳 发生器 | ||
本实用新型为分案申请,原申请日期2013年3月9日,申请号为2013201064232,实用新型名称为“封闭式细菌培养集成培养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检验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置式二氧化碳发生器的设计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细菌分离培养是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的基础。利用接种环分区划线以获取单个菌落,是经典的细菌接种方法。由于对仪器、设备等工作条件要求较低而便于推广,该方法一直沿用至今。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该方法对个人操作水平要求较高,必须做到无菌操作,通过严格培训和长期操作实践才能获得理想分离效果;其次,在标本接种过程中需要点燃酒精灯、电炉等明火,用以接种环快速灭菌,而使用明火会对生物安全柜的气流产生影响,并且在处理挥发性物品和易燃物品时,易造成危险;再次,人工接种方法,总体效率低,并受操作者个人水平和接种习惯影响;另外,在预处理及接种过程中,标本完全暴露于空气中,操作者与标本近距离接触,自身健康受到威胁,不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越来越高的要求。尽管自动化细菌接种仪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降低生物危害,但其价格极其昂贵,中、小实验室难以推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无法普及。
目前,在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最广泛使用的是一种商品化的一次性塑料平皿,消毒后采用真空包装,打开即可使用,比较方便。但这种一次性塑料平皿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平皿与平皿0盖密封效果差,外包装一旦打开,必须一次用完,否则平皿易被污染,只能弃去而造成浪费;其次,由于平皿开口大,在制备成平板后,放置2-8℃冰箱也不能长时间储存,平板容易污染,琼脂中水分也易丢失,平板质量不稳定;而近年来细菌培养标本愈来愈多,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标本量增加,不仅使接种平板数量增多,而且细菌培养平板需要孵育24h-48h以免漏检生长缓慢的细菌,孵育平板数量也很多,实验室需要配置更大、更多CO2孵育箱,以提供足够容量孵育平板,增加了实验室运行成本;平板数量增多,也给实验室工作人员观察平板培养结果时带来极大不便:一方面, 生物安全柜容积有限,大量的平板难以在生物安全柜内归类、排序、摆开进行观察;另一方面,每个标本往往同时接种几种不同平板,要在几百个平板中找出同一个标本接种的平板,尤其是续孵的前一个工作日已处理、顺序被打乱的平板,非常麻烦;而且,同样类型的待检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所接种培养基的数量和种类也不尽相同,难以进行全程质量控制,不符合实验室对程序化、标准化的发展要求;最后,按照规定,在最终检测报告发出之前,处于鉴定过程中的所有菌株的初代培养平板都需要保存,而根据生物安全要求,一方面需要专门容器和储存空间,另一方面,生长有病原菌的平板储存过程中需要有效密封,而这种普通平板根本难以做到。
同时,由于多数细菌初次分离培养过程中需要5%-10%的CO2气体环境,因此,相对于普通培养箱,实验室采用价格较高的CO2孵育箱,外接1个装有CO2压缩气体的钢瓶,源源不断地向孵箱输入CO2气体。按照要求,接到标本后要及时接种、及时孵育,这样就需要频繁地开关孵育箱,导致CO2气体大量外泄;尽管无色无味,但由于CO2气体密度大于空气而不易消散,使细菌室空气污浊;另外,接种标本后,平板需要在温箱中孵育18-24h,在孵育过程中标本本身及生长细菌容易在平皿内形成大量气溶胶,由于平皿盖密封效果差,培养基中部分气溶胶会扩散到整个孵育箱中,打开孵育箱,会使整个实验室充满污浊的恶臭气体,对实验室内空气造成污染(如进行粪便培养时最明显),长期吸入混合生物气溶胶和高浓度CO2的温湿气体,会给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身体带来严重危害;尤其是培养物含有一些能够引起传染病的呼吸道病毒、细菌(如炭疽杆菌、鼠疫耶尔森菌、结核分枝杆菌,布氏菌等)、以及能够产生气生菌丝的病原性丝状真菌(如曲霉菌)时,其气溶胶危害更大,实验室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受到威胁,稍有不慎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或人群间传播,例如,SARS流行期间就曾经出现过严重的实验室内感染,带来灾难性后果;另外,近年来在少数临床微生物学实验室就发生过布氏杆菌实验室内感染事件。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多数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敬华;虞培娟;王科元,未经王敬华;虞培娟;王科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65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器
- 下一篇:一种多层嵌套微结构单元、超材料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