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6135.7 | 申请日: | 2013-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368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1 |
发明(设计)人: | 樊建庭;孟俊国;谢苹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农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A01M1/04;A01M1/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吴秉中 |
地址: | 3113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式诱虫 收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害虫防治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害虫诱捕器的诱虫收集装置一般采用直筒式收集器,或者添加杀虫剂,如果添加杀虫剂,则杀虫剂气味会对诱捕器内引诱剂的效果产生影响;如果不添加杀虫剂,害虫有向光逆风飞行的习性,则诱捕到的害虫很容易从收集器上方飞走逃逸,影响最终的诱捕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提供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的技术方案,该装置设有旋转式的挡虫盖,阻止害虫逃逸;且在收集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
所述的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集器主体,收集器主体上配合设置带滚轴的挡虫盖,挡虫盖与滚轴转动连接,滚轴的两端安装在收集器主体上,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
所述的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虫盖由两片夹角为130°-170°的盖板构成。
所述的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收集器主体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
所述的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集器主体为圆柱体结构。
上述一种旋转式诱虫收集装置,结构简单、合理,使用方便,该装置设有旋转式的挡虫盖,阻止害虫逃逸;且在收集器主体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诱捕效果好。该旋转式收集装置主要应在松墨天牛诱捕器上,也可以应用到其它害虫诱捕器上,应用范围广,对控制害虫危害和保护农林产品具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挡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收集器主体、2-通风孔、3-挡虫盖、4-滚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所示,该旋转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包括收集器主体1,收集器主体1上配合设置带滚轴4的挡虫盖3,挡虫盖3与滚轴4转动连接,滚轴4的两端安装在收集器主体1上,收集器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一组通风孔2。所述的挡虫盖3由两片夹角为130°-170°的盖板构成。收集器主体1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2,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5个以上通风孔2。所述的收集器主体1为圆柱体结构,或者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成其它形状。
上述旋转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与现有的害虫诱捕器配合使用,诱捕器内诱捕到的害虫坠落,害虫的重力足以打开带滚轴4的挡虫盖3,害虫掉入收集器主体1内;由于挡虫盖3由两片夹角为130°-170°的盖板构成,因此昆虫下落后,挡虫盖3自行恢复平衡,可以阻止害虫逃逸;害虫有向光逆风飞行的习性,收集器主体1的侧壁上环形均布设置两个、三个或四个通风孔2,可以迷惑昆虫,使其无法辨识逃逸的方向,有效避免诱捕到的害虫逃逸出去,诱捕效果好。
以下通过相应的试验数据进一步证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具体试验方法如下:
诱捕试验在浙江省富阳市林场开展,采用十字交叉板型诱捕器诱捕松墨天牛,在相邻的两个树上水平绑上一个木棍,将诱捕器悬挂在木棍上,收集杯离地面大约80 cm,这个高度是松墨天牛产卵最集中的高度区域。诱芯释放装置是一个300ml的缓释塑料瓶,每2个月更换一次诱芯。10个诱捕器采用现有的直筒式收集装置,另外10个诱捕器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随机分布在林场,每两个诱捕器间隔20~30 m。2012年5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9月1日结束,每7天检测一次诱捕结果。这段时间正好是松墨天牛成虫活动的主要时期。每个诱捕器诱捕到的松墨天牛都记录数量、性比等结果。
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式害虫诱捕收集装置的诱捕效果显著提高,比采用现有的直筒式收集装置的诱捕器效果提高5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农林大学,未经浙江农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613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