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03721.6 | 申请日: | 2013-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85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夏文华;张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新铜人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100 ***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侧击 损伤 避雷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学中基本电气元件类应用火花隙的过压避雷器领域,尤指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
背景技术
避雷针作为多种接闪装置中引起雷电电场畸变曲率最大的一种,使其具有最强的引雷特性,因此避雷针是最常用的防雷接闪器,但是由于传统避雷针的尖端放电容易造成避雷针尖端上形成具有屏蔽作用的空间电荷区,这层空间电荷的存在会使其外层总电场降低,导致避雷针尖端放电的自抑制,即需要更强的先导电场才能引发避雷针产生迎面先导,从而导致避雷针引雷作用下降,最终造成传统避雷针保护范围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使被保护对象的安全性降低,导致被保护建筑或物品遭受雷击,甚至在实际使用中避雷针自身也会出现因遭受雷击导致接闪针变形的现象,引起后续更弱的避雷防雷效果,同时传统避雷针翻侧击效果也很差。
专利号:CN201220049600.3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仙人球形避雷针,包括有球形避雷针体,球形避雷针体外排列有多个球刺状的接地针,球形避雷针体内穿过有避雷针管,避雷针管的下端固定有建筑物顶面上,避雷针管的下端通过引下线与接地极连接。本实用新型依据尖端放电原理,将避雷针设计成仙人球形,采用多极放射扩散雷电流,既有避雷针管主针接闪,也在仙人球体上增加了接地针,具备了多尖端接闪功能,对侧击雷也有一定的防御效果,但该装置结构复杂维护难度较高,且由于球刺状的接地针结构细小,在实际使用中避雷针本身被雷击这一现象是不可避免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降低这个现象发生的概率,如果遭受雷击球刺状的接地针结构极易不损坏,导致其防雷效果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该装置结构简洁牢固、防雷效果好、带有防雷击自身保护装置,安装维护快捷方便,适用于现有的避雷支架,改装时只需更换避雷针即可,结构科学合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实现,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结构组成包括接闪针、聚离子环、连接杆、聚离子球、支架、支撑板,其中接闪针的组成包括主接闪针、侧接闪针,支撑板中央位置设置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球形构型的聚离子球,聚离子球上顶端垂直设置有主接闪针,在聚离子球上半部分位置均匀设置有侧接闪针2~8根,侧接闪针下面聚离子球上设置有2~4根连接杆,配套的聚离子环安装在连接杆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达到更加快速方便的安装维护接闪针,在聚离子球上接闪针安装位置设置有主接闪针安装孔和侧接闪针安装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防止避雷针在遭受雷击时不会对接闪针造成大的变形甚至损伤,接闪针安装在弹簧螺旋上,弹簧螺旋再安装在聚离子球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接闪针、弹簧螺旋、聚离子球对应连接的位置都设置有配套的安装螺纹,以便快速的安装维护和拆卸。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为增加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的安装适用避雷针支架,支撑板上设置有对称分布的紧固孔,其安装方式包括螺钉连接、焊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即结合了球形避雷针快速分散尖端空间电荷和快速凝集保护对象上电离子的特点也具有避雷针引雷效果好的特点,为增强引雷作用和防止侧雷,采用设置多根接闪针和安装聚离子环的设计,即增强了聚电离子能力,又加快了分散尖端空间电荷的能力,同时接闪针上安装的弹簧螺旋在具有减震减少雷击伤害的同时,还具有部分分散尖端空间电荷的作用,整个装置结合之后具有良好的防雷抗击效果。
有益效果
①该装置结构简洁牢固、防雷效果好、带有防雷击自身保护装置,安装维护快捷方便,适用于现有的避雷支架,改装时只需更换避雷针即可,结构科学合理;
②该装置元件结构简单生产运输安装方便,适宜快速推广,经济性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2是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结构示意图俯视图;
图3是一种防侧击损伤避雷针接闪针和弹簧螺旋结构示意图;
1-主接闪针;2-侧接闪针;3-聚离子环;4-连接杆;5-聚离子球;6-支架;7-支撑板;8-紧固孔;9-主接闪针安装孔;10-侧接闪针安装孔;11-接闪针;12-安装螺纹;13-弹簧螺旋。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新铜人实业有限公司,未经云南新铜人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037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