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城市隧道的自动超高车辆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7314.9 | 申请日: | 2013-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5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熊启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4 | 分类号: | G08G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蒙商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4 | 代理人: | 徐小蓉 |
地址: | 20009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隧道 自动 超高 车辆 检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隧道的自动超高车辆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城市隧道和公路隧道不同的是,在进入城市隧道前的道路断面上,一般内侧的车道引导车辆进入隧道,外侧的车道引导车辆进入地面辅道(不进入隧道)。
城市隧道一般限制高度为4.5米(仅供小车通行的隧道,如上海外滩隧道建筑限界为3.0米),为防止超高车辆进入隧道损毁隧道内机电设备、甚至破坏隧道结构,在隧道入口前方应设置超高车辆检测器。
已实施城市隧道工程中,一般超高车辆检测器多安装在侧面,多采用激光或红外线式。如图1所示,以激光式为例,在道路4两侧分别设置激光发射探头5和激光接收探头3,当超高车辆通过超高车辆检测器时,激光被车辆“割断”,接受红外线的激光接收探头3无法接收到激光时产生报警信号(以上海外滩通道吴淞路入口为例)。
从图1中可以看出,车道4-1、4-2、4-3引导车辆进入地面辅道,车辆高度不受隧道限制,车道4-4、4-5引导车辆进入隧道,允许高度3.0米以下的车辆通过。
受制于道路空间范围,超高车辆检测器激光探头常设在进入城市隧道1分合流点上游100米处,这样当车道4-1、4-2、4-3上有超高车辆(尤其是众多的公交车辆)通过时,激光发射探头5发出的激光被超高车辆阻挡,激光接收探头3无法接收到激光,从而触发报警。显然这种报警属于误报警,在上海外滩隧道实际运营中,此类误报警频率很高。
综上所述,如何针对城市隧道超高车辆检测器误报警这一运营难题,研发一种新型超高车辆检测器,正是本实用新型研究的内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城市隧道的自动超高车辆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通过在隧道的各上游车道正上方设置雷达发射探头以达到检测车辆是否存在超高并避免误报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一种城市隧道的自动超高车辆检测系统,涉及所述隧道上游车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系统主要包括雷达发射探头以及超高检测数据处理器,所述雷达发射探头位于所述隧道上游车道正上方,所述雷达发射探头与所述超高检测数据处理器相连。
所述检测系统包括一声光报警器,所述超高检测数据处理器与所述声光报警器相连。
所述检测系统还包括与所述超高检测数据处理器相连的信息板,所述信息板设置于所述隧道的入口处。
所述雷达发射探头的安装高度不低于所述隧道的限制高度。
所述隧道上游车道位于所述隧道进口以外处,所述雷达发射探头的设置数量与所述隧道上游车道的数量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①有效解决城市隧道超高车辆频繁误报警难题;②该检测系统监测精度高;③完全自动控制;④能精确显示哪条车道车辆超高;⑤可与城市隧道的既有监控系统无缝衔接;⑥易于生产;⑦施工方便等。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超高车辆检测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超高车辆检测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超高车辆检测系统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超高车辆检测系统的判断逻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4,图中标记1-9分别为:隧道1、地面辅道2、激光接收探头3、道路4、车道4-1、车道4-2、车道4-3、车道4-4、车道4-5、激光发送探头5、信息板6、超高检测数据处理器7、声光报警器8、雷达发射探头9。
实施例: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具体涉及一种城市隧道的自动超高车辆检测系统。专供小车通行的城市隧道1限高为3.0米,如上海外滩隧道,车道4-1、4-2和4-3引导车辆进入地面辅道2,通行高度不受限制;而车道4-4和4-5则引导车辆进入城市隧道1,允许高度3.0米以下的车辆通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731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力变电站新型仿真系统
- 下一篇:与智能电子产品配合的信号接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