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6819.3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95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树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惠东县同力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3/14 | 分类号: | B65G33/14;B65G3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63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垃圾 污泥 干馏 裂解 设备 运输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垃圾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能够有效的资源整合利用,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垃圾资源的回收问题。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未来我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度将大幅增加。
垃圾处理行业拥有着庞大的市场容量,据统计,全球每年排放各类垃圾近5亿吨,中国主要城市年产生活垃圾15亿吨,并且还在以每年8%~10%的速度攀升。建设部2010年调查结果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1/3以上正陷入垃圾重围,垃圾堆存累计侵占用土地面积5亿平方米。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损失高达250亿至300亿元。受垃圾处理技术的制约影响。截至2010年,中国97%的城市垃圾只能采用堆放或填埋的方式简单处理。这种垃圾困局,已经衍度成一场席卷全社会的生产危机。
普通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是:1)处理方法简单、单一,许多可再生垃圾难以回收。2)垃圾增量不堪重负,有机物,可燃物含量,垃圾热值不断上升。3)技术落后,引进国外设备,投资高收益低。4)发电效率低,造成大量资源浪费,5)面临严重污染问题,造成环境巨大伤害。为此,人们研究了一种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为了实现自动化处理,在运输垃圾或污泥到干馏热裂解设备也需要采取自动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能够实现自动化输送,而且实现全天无间断作业。
进一步的目的是在输送过程中进行干燥,有效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包括螺旋挤压输送结构、输送管道、驱动装置和进料口,进料口与输送管道连接,螺旋挤压输送结构安装在输送管道内,驱动装置与螺旋挤压输送结构传动连接,输送管道上设有气体收集管路。
所述螺旋挤压输送结构为绞龙,气体收集管路包括并排设置的排气筒。
所述输送管道还连接有热量输送管路系统,包括风机、连接管,连接管,输送管道通过连接管、风机与垃圾及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燃烧炉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由于运用螺旋挤压技术将垃圾或污泥自动化传输至干馏裂变处理区,即形成传送生产线,因此每小时可传送高达10立方米的垃圾或污泥,故能24小时无间断生产作业。由于输送管道还连接有热量输送管路系统和气体收集管路,所以能够在输送过程中进行干燥,并且能够收集污浊的气体,有效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运输装置,包括螺旋挤压输送结构1、输送管道2、驱动装置和进料口3,进料口3与输送管道2连接,螺旋挤压输送结构1安装在输送管道2内,驱动装置与螺旋挤压输送结构传动连接,输送管道2上设有气体收集管路4。其中螺旋挤压输送结构1为绞龙,气体收集管路4包括并排设置的排气筒。在输送管道2上还连接有热量输送管路系统,包括风机5、连接管6,输送管道2通过连接管6、风机5与垃圾及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上的燃烧炉7连接。这样在输送过程中,在绞龙的转动下,进行一级一级的进行输送与干燥,实现梯度干燥的效果。通过本实用新型所述结构,形成传送生产线,故运用这种螺旋挤压技术将垃圾或污泥自动化传输至垃圾或污泥干馏热裂解设备的干馏裂变处理区,每小时可传送高达10立方米的垃圾或污泥,能24小时无间断生产作业,从而实现了自动化输送,全天侯作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惠东县同力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惠东县同力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681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