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神经剥离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5377.0 | 申请日: | 2013-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48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穆小茜;王艳;杨春露 | 申请(专利权)人: | 穆小茜 |
主分类号: | A61B17/3209 | 分类号: | A61B17/3209;A61M27/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杨滨 |
地址: | 11003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 离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说是一种神经剥离子,其在剥离显露神经组织同时,兼具吸引功能。主要用于狭窄而又有液体渗出的部位,便于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神经及硬膜囊损伤的风险。
背景技术
在临床工作中,脊柱外科医师在做神经根或硬膜囊等手术时,如遇到局部血液及脑脊液等液体渗出较多时,常需要助手反复多次应用吸引器吸走液体便于显露。因手术操作区域狭小,手术器械与吸引器头在手术区域互相影响,不方便手术操作,导致手术时间延长,增加手术风险,特别是对于临床经验较少的医生更是如此。所以,本实用新型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兼具吸引功能的便于脊柱外科操作的神经剥离子。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吸引功能的脊柱外科用的神经剥离子,解决了现有器械操作时暴露困难、神经血管损伤风险较大等问题。在同样的手术条件下,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神经剥离子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操作部,连接部以及手持部,其特征是:所述手持部与操作部通过连接部相连;操作部上设有开口,手持部末端设有尾管;操作部,连接部以及手持部内设有相通的导管,导管一端与操作部开口相通,另一端与手持部尾管相通。
为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吸引效果,在所述导管在操作部边缘延伸为两个开口。
为进一步提高吸引效果,所述开口的直径为0.3~0.6mm,导管的直径为0.8~1.2mm。
为达到防滑效果,在所述手持部上设有防滑纹路,优选栅栏式防滑纹路或螺纹式防滑纹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由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神经剥离子配置了中空的管道,在进行组织分离及遮挡等操作过程中,负压吸引器持续吸引可通过剥离子内部的通道将血液及脑脊液等液体及时吸走,保证手术视野清晰,避免手术器械与吸引器之间相互干扰,使狭窄的手术空间能够专注用于手术操作。本实用新型可使腰间盘突出髓核摘除等脊柱外科手术的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减少了神经及血管副损伤的机率,使用起来方便、可靠。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结构示意简图;
图2是图1-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简图;
图3是图1-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简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序号说明:1开口;2操作部;3连接部;4防滑纹路;5手持部;6尾管;7导管。
下面将结合附图并通过实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下述的实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例子而已,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所限定的权利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为准。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4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神经剥离子,其包括操作部2,连接部3以及手持部5,手持部5与操作部2通过连接部3相连。操作部2上设有开口1,开口直径为0.5mm操作部边缘延伸为两个开口1。手持部5末端设有尾管6,尾管6与负压装置相连。操作部2,连接部3以及手持部5内设有相通的导管7,导管直径为1.00mm,导管7一端与操作部开口1相通,另一端与手持部尾管6相通。手持部3上设有栅栏式防滑纹路。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在具备通常神经剥离子的普通器械功能外,还具有负压吸引功能,在脊柱外科手术过程中使用极为方便。
使用方法:手术时,切口暴露完毕后,在用神经剥离子分离显露神经根及硬膜囊时,连接剥离子后方的吸引管,在进行手术操作时,可同时应用负压吸引器将视野内的液体及时吸走,保证手术视野的清晰,便于手术操作。同时避免了普通神经剥离子与吸引器交替入手术区,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副损伤的机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穆小茜,未经穆小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53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