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加热极片轧辊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4057.3 | 申请日: | 2013-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9141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祁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邢台德乐机械轧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B27/02 | 分类号: | B21B27/02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汇科专利商标事务所 13115 | 代理人: | 周大伟 |
地址: | 0544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轧辊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极片轧辊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极片轧辊。
对于电池极片的轧制,国外基本都采用加热极片轧制设备,国内随着设备制造技术的不断提升,普通轧制设备各种参数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外水平,但加热极片轧制设备受加热轧辊的影响一直没有突破,在国内属于技术空白。经过对轧辊热变形,就支撑刚度、加热油循环方式、内部结构设计、辊套与轴颈连接方式等方面进行大量实验,加热辊内部需设计供加热油交换热量的空间,所以轧辊不再是实体而是不规则的空腔,在设计内部结构的同时要兼顾控制轧辊整体受热变形,轧辊设计成空腔后,整体的受力变形也就发生改变,再者极片轧辊材质属于高碳合金钢,焊接性能较差,应力不容易释放,工作时焊口可能会产生裂纹,造成漏油,使用寿命短。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延长使用寿命,防止漏油的加热极片轧辊。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加热极片轧辊,包括辊身、导流筒对称设于辊身两端的辊颈,所述辊身为筒状结构,其外壁为圆柱面,其内侧设有轴向导流槽,导流槽绕辊身轴线均匀布设;所述两端的辊颈与辊身密封嵌合、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导流筒两端设有径向导流孔与导流槽连通;所述辊颈中部设有油孔。
所述导流孔的数量与导流槽的数量相同。
所述油孔为喇叭状,其大端向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轧辊辊身与辊颈分体设计,采用过盈配合加热装配、螺栓紧固的机械连接方式,将辊身设为套筒状结构,在其内侧设置导流槽,在导流筒上设置导流孔与导流槽配合,便于加热油的有效循环;将油孔设置成喇叭状,便于消除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轧辊辊身与辊颈分体设计,采用过盈配合加热装配、螺栓紧固的机械连接方式,将辊身设为套筒状结构,在其内侧设置导流槽,在导流筒上设置导流孔与导流槽配合,便于加热油的有效循环;将油孔设置成喇叭状,便于消除应力集中,延长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B‑B剖视图。
1代表辊颈,2代表辊身,3代表导流筒,4代表导流孔。
参看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公开了加热极片轧辊,包括辊身2、导流筒3对称设于辊身2两端的辊颈1,所述辊身1为筒状结构,其外壁为圆柱面,其内侧设有轴向导流槽,导流槽绕辊身轴线均匀布设;所述两端的辊颈1与辊身2密封嵌合、且通过螺栓连接,所述导流筒两端设有径向导流孔4与导流槽连通;所述辊颈1中部设有油孔。
所述导流孔4的数量与导流槽的数量相同。
所述油孔为喇叭状,其大端向内。
轧辊辊身与辊颈分体设计,采用过盈配合加热装配、螺栓紧固的机械连接方式,方便轧辊制造,避免一体结构的轧辊辊身与辊颈连接部位的应力集中,轧辊辊身采用套式结构,辊套内孔加工出轴向导流槽,对进入轧辊的加热油均匀分流,槽间自然形成加强筋,起到保证支撑强度和控制变形的作用。轧辊内部设计导流筒3,控制加热油在轧辊内部的流动方向及流量。两端油孔设置为喇叭状,大圆弧设计可以有效分散热变形、受力变形产生的 应力。轧辊辊颈两端对称设计油孔,保证两端的受热、受力变形均匀一致,延长使用寿命,降低设备维修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邢台德乐机械轧辊有限公司,未经邢台德乐机械轧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405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叶片角位移的新型下风向风力机叶片系统
- 下一篇:热覆合极片轧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