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1970.8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471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张金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金桂 |
主分类号: | B60S1/02 | 分类号: | B60S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1112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挡风玻璃 雾气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在冬季使用空调时,由于内外温差的作用,挡风玻璃内侧容易产生雾气,影响了驾驶员的视线,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现有的解决办法主要有加热挡风玻璃或贴防雾膜、以及使用防雾剂,加热挡风玻璃实现的技术难度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挡风玻璃的温度也影响前排驾驶员和乘客的乘坐舒适度;防雾膜更换较为麻烦,防雾剂持效时间较短,且容易被擦拭除去,因此需要经常使用,增加了汽车的养护成本和时间。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能够去除挡风玻璃内侧产生的雾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方案一: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上转轴、下转轴、除水头,所述闭路循环膜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内侧,所述上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位于所述上转轴和所述下转轴外围,所述除水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所述闭路循环膜可以为带状的透明塑料薄膜,在上转轴、下转轴的固定和转动作用下循环运动,使雾气主要集聚在闭路循环膜上并除去,同时也可通过擦拭除去集聚在挡风玻璃上的雾气。
方案二: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所述闭路循环膜形状能够覆盖挡风玻璃全部位置。从而能够确保整个挡风玻璃的视野不受雾气影响。
方案三: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所述闭路循环膜转动时逆时针运动。所述结构和运动方式是最有利于除雾气和减少雾气停留时间的方案。
方案四:作为对方案一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所述除水头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下部。该结构一方面减少除水头对驾驶员视线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除雾气的效率,并便于雾水的排流。
方案五:作为对方案四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还包括积水槽,所述积水槽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底端下方,且所述除水头位于所述积水槽口端左侧壁。所述积水槽内可盛装水或其它溶剂,优选地盛装防雾剂,在除雾的同时向闭路循环膜上涂布溶剂或防雾剂,通过溶剂使闭路循环膜靠近挡风玻璃的一侧与挡风玻璃贴合,从而防止挡风玻璃上集聚雾气,或通过闭路循环膜将防雾剂涂布在挡风玻璃防止挡风玻璃上集聚雾气。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能够便捷地去除挡风玻璃内侧产生的雾气,通过连接汽车的动力设备可实现持续地自动除雾气功能。此外,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也可应用于住宅、轮船等其他需要保持视野清晰的瞭望窗口。
附图说明
图1,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为闭路循环膜,2为下转轴,3为上转轴,4为除水头,5为积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如图1所示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包括闭路循环膜1、上转轴3、下转轴2、除水头4,所述闭路循环膜1为透明质地且位于挡风玻璃内侧,所述上转轴3位于挡风玻璃上方,所述下转轴2位于挡风玻璃下方,所述闭路循环膜1位于所述上转轴3和所述下转轴2外围,所述除水头4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1外围且紧贴所述闭路循环膜1。所述闭路循环膜1形状能够覆盖挡风玻璃全部位置。所述闭路循环膜1转动时逆时针运动。所述除水头4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1下部。
进一步改进的挡风玻璃除雾气系统,还包括积水槽5,所述积水槽5位于所述闭路循环膜1底端下方,且所述除水头4位于所述积水槽5口端左侧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金桂,未经张金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197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乙二胺四醋酸钙二钠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检查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