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圈端子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1143.9 | 申请日: | 2013-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81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小畑智靖;吉川明男;网干孝二;藤本钢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欧姆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H50/14 | 分类号: | H01H50/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例如可捆扎切断用于电磁继电器或开关等的线圈的线圈端子。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捆扎切断线圈的线圈端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线圈的捆扎部为截面圆形的线圈端子。但是,在该线圈端子中,由于捆扎部的截面为圆形,因此,线圈的引出线难以切断,且切断性能上存在偏差。因此,具有作业性差、易于引起不良情况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67532号公报
于是,作为线圈端子,利用冲压模具对带状薄壁金属板冲孔,制造截面方形的工件,利用冲孔时产生所谓的飞边,切断捆扎的线圈的引出线,由此,确保捆扎作业的迅速性。
但是,在上述方法中,由于废弃了冲孔的线圈端子以外的材料,因此,材料损耗多。另外,即使在有效地运用飞边的情况下,也由于飞边的形状偏差,而具有捆扎于上述捆扎部的线圈的引出线的一部分变为须状并残留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成品率高且具有切断性高的捆扎部的线圈端子。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端子为在一端部具有捆扎线圈的引出线的捆扎部的截面大致圆形的线圈端子,其中,在所述捆扎部至少形成一个线圈切断用角部。
通过利用线圈切断用角部切断线圈,确保切断性,可提高线圈卷绕的作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线圈的捆扎部也可以具有截面正方形。另外,作为其它实施方式,线圈的捆扎部也可以为截面长方形,也可以为截面三角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不同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在所述捆扎部的下方形成扁平的止转部。
由此,只要在壳体组装线圈端子的止转部,则得到可防止空转的线圈端子。
作为本实用新型不同的实施方式,也可以由大致截面圆形的线材形成。
由此,与现有例子那样利用模具对带状薄壁金属板冲孔制造线圈端子的情况相比,可显著改善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A)、(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本实用新型的电磁继电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从与图1(A)相同的视点观察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与图1(B)相同的视点观察电磁继电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由图1(A)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正视图,图4(B)是图4(A)的B-B线剖视图,图4(C)是图4(B)的局部放大图;
图5(A)是由图1(A)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左侧面剖视图,图5(B)是图5(A)的局部放大图,图5(C)是由图1(A)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右侧面剖视图;
图6(A)是由图1(B)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立体图,图6(B)是图6(A)的局部放大图;
图7(A)是由图1(B)表示的电磁继电器的正视图,图7(B)是图7(A)的B-B线局部放大剖视图,图7C是图7(B)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8(A)、(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由图1(A)表示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9(A)、(B)及(C)是由图1(A)表示的基座的正视图、俯视图及背视图;
图10(A)是表示由图1(A)表示的基座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局部放大图;
图11(A)、(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电磁铁部的构成元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B)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在铁芯组合可动铁片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A)~图13(D)是用于说明可动铁片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4(A)、14(B)是由图2、3图示的卡片的立体图;
图15(A)~图15(D)是由图2、3图示的可动触点端子的正视图、左侧视图、立体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16(A)~图16(C)是由图2、3图示的固定触点端子的正视图、立体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17是由图2、3图示的壳体的截面立体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端子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线圈端子的制造装置的立体图;
图20是图19所示的制造装置的平面图;
图21是图19所示的制造装置的正视图;
图22(A)是制造装置的放大立体图,图22(B)是与图22(A)不同的放大立体图;
图23(A)是构成图22(A)的制造装置的支承台的立体图,图23(B)是其平面图,图23(C)是其侧视图;
图24(A)是构成图22(A)的制造装置的承受片的侧视图,图24(B)是其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欧姆龙株式会社,未经欧姆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114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