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铝复合轨双铜圈膨胀接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90852.5 | 申请日: | 2013-02-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65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李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雷 |
主分类号: | B60M1/26 | 分类号: | B60M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轨双铜圈 膨胀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钢铝复合轨双铜圈膨胀接头,属于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轨供电的器材。
背景技术
本实用新型作出以前,在已有技术中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轨供电的钢铝复合轨膨胀接头,例如专利号为ZL200920178441.5的钢铝复合轨的波纹管膨胀接头,专利号为201120235658.2的钢铝复合轨的芯棒式膨胀接头,其共同的缺点是热胀冷缩过程中初始滑动启动力大,可靠性不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钢铝复合轨膨胀接头的缺点,减小其初始滑动启动力,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采用钢铝复合轨双铜圈膨胀接头,包括分成二截的钢铝复合轨、鱼尾板和电流补偿器,其特征是钢铝复合轨膨胀接头的电流补偿器主要为二个并列的铜圈,下铜圈2和上铜圈3;作为膨体的一根钢铝复合轨被以Z字形线切割分成二截,左钢铝复合轨1和右钢铝复合轨7。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热胀冷缩膨胀接头间隙δ变化时,由二个并列的铜圈为主构成的电流补偿器二端的长度随之变化,但二端始终导电, 无相对滑动磨擦,导电可靠性高。
2、本实用新型补偿电流从双铜圈的四个壁通过,每个壁通过额定电流的四分之一,铜圈的厚度也仅四分之一,故铜圈刚度大大减小,膨胀接头的初始滑动启动力明显减小,绝缘支架不易损坏。外夹板5的厚度也可减小。
3、本实用新型膨胀接头间隙大,天气最冷时达250mm,电力机车受电靴滑过本实用新型瞬间与钢铝复合轨的不锈钢接触面积的减少量不大于50%,电火花小,受流性能改善。线路上配置的膨胀接头数量可减少。
4、铜圈用0.1mm的铜箔绕制而成,工艺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B-B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C-C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实用新型结合附图中的实施例作进一步描述:
在图1中,左边是左钢铝复合轨1,右边是右钢铝复合轨7。左右钢铝复合轨本是一体,以横写的Z字形在电火花线切割机上走丝,割缝沿纵向中心线的长度为400mm,左边割缝从纵向中心线开始向下割至边沿,这条割缝的长度为钢铝复合轨宽度92mm的一半,即46mm;右边割缝从纵向中心线开始向上割46mm,三条割缝使一根 钢铝复合轨变成二截,在中间各左右突出400mm。向二头拖动距离δ,成为预留的膨胀接头间隙δ。当δ=250mm时,左右钢铝复合轨还有150mm仍然左右各半搭接,可适应冬夏最大温差80℃的变化。在温差不是最大的地区,则可减少膨胀接头配置的数量,膨胀接头的中心距从100米增加至150米。
图1中上下并列二个铜圈,下铜圈2和上铜圈3,每个铜圈的内侧的一端通过固定块4与左钢铝复合轨1在机械和电气上连结起来;每个铜圈的另一内侧的另一端通过固定块4与右钢铝复合轨7在机械和电气上连结起来,这样就将膨胀接头间隙二端的左右钢铝复合轨在电气上连结起来了。当间隙δ变化时,铜圈的周长不变,但铜圈的半圆相对于固定块4的位置会变化,一头的距离会减小,另一头距离增加,在铜箔的弹性作用下自动调整半圆的位置。
在图1的右边的局部剖视图中,二条鱼尾板6将左右钢铝复合轨的腰部经螺栓8和圆锥弹簧9夹住。鱼尾板6成为电气上连结左右钢铝复合轨的另一通道。经二条鱼尾板6和下铜圈2及上铜圈3传输的总电流可比正线上钢铝复合轨的额定电流大2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供电线路的可靠性。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面图,表达了上下铜圈与左钢铝复合轨1的连结关系。图2的下部是左钢铝复合轨1,其二侧是各一条鱼尾板6。图2上部左半边是上铜圈3,连接块4的下根部与左钢铝复合轨1焊成一体,其与上铜圈3的内侧相连,材料可用黄铜,采用点焊或电阻焊,工艺性好。图2上部右半边是下铜圈2,经另一连 接块4与左钢铝复合轨1在机械和电气上连结起来。铜圈的截面积安额定电流的四分之一计算选择,铜圈采用0.1或0.08mm厚的T2铜箔绕制而成,可镀锡,抗氧化,延长寿命。每个铜圈的外侧有外夹板5,防止铜圈在间隙δ变化时向外侧扩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雷,未经李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9085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