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药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8411.1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59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胡芳;杨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05 | 分类号: | A61J1/05;A61J1/14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张怡 |
地址: | 550018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药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药品包装领域,具体是一种液体药瓶。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液体药瓶主要包括瓶体及瓶盖,患者在服药时,需要倾倒药瓶里的药液,完成倾倒过程后,通常会在瓶口残留下药液,药液顺着瓶口向下流,流至瓶体外侧,再次使用时不仅药液会粘在手上造成麻烦,而且还浪费了药液,当使用瓶盖盛药口服后,把瓶盖盖回瓶口更是容易造成药液的浪费及带来麻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更加实用的液体药瓶,避免药液流至瓶体外侧,节约了药液。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药瓶,其包括瓶体及与所述瓶体匹配设置的瓶盖,所述瓶体口部外侧设有一凹槽,所述瓶盖沿凹槽顶部插入且瓶盖外侧与凹槽顶部内侧紧密连接,瓶盖内侧与瓶体口部螺纹连接,该凹槽底部与瓶体间还连通设置一导流管。
具体的,所述凹槽为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顶部一体设置有一密封圈,该密封圈与瓶盖外侧紧密连接。
所述导流管垂直设置于凹槽底部与瓶体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药瓶,由于在瓶体口部外侧设有一凹槽,所以在患者倾倒药瓶里的药液将瓶盖盖上后,残留在瓶口的药液顺着瓶口向下流,药液流至凹槽底部,再经过导流管流回至瓶体内部,不仅有效避免了药液流至瓶体外侧,而且更加节约药液,更加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药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药瓶,其可以包括瓶体1及与所述瓶体1匹配设置的瓶盖2,所述瓶体1口部外侧设有一凹槽3,所述瓶盖2沿凹槽3顶部插入且瓶盖2外侧与凹槽3顶部内侧紧密连接,瓶盖2内侧与瓶体1口部螺纹连接,该凹槽3底部与瓶体1间还连通设置一导流管4。本实用新型的液体药瓶由于在瓶体1口部外侧设有一凹槽3,所以用于在患者倾倒药瓶里的药液将瓶盖2盖上后,残留在瓶口的药液能顺着瓶口向下流,药液流至凹槽3底部,再经过导流管4流回至瓶体内部,不仅有效避免了药液流至瓶体外侧,而且更加节约药液。
具体的,所述凹槽3可以为环形凹槽,该环形凹槽顶部一体设置有一密封圈31,该密封圈31与瓶盖2外侧紧密连接。在环形凹槽顶部一体设置有一密封圈31使得瓶盖2外侧与凹槽3顶部内侧连接更加紧密,可以避免药液与外部空气环境长时间接触造成污染。
所述导流管4可以垂直设置于凹槽3底部与瓶体1之间。垂直设置的导流管4将药液更加快速有效的导流至瓶体1内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选择性实施例,凹槽3还可以设计成圆台形,底部也可以倾斜设置,此时导流管4设置在倾斜凹槽底部的边缘处,使得导流效果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未经贵州千叶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84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煤矿用气动锚杆钻机
- 下一篇:用于盛放固体药物的药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