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接漆包线用点焊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7251.9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8481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发明(设计)人: | 王玉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11/11 | 分类号: | B23K11/11;B23K11/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103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接 漆包线 点焊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点焊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点焊机上用的点焊头。
背景技术
在电子工业、微电子工业中,往往使用电子点焊机将漆包线焊接于各种金属层上,具有无需除去绝缘漆就可直接焊接的优点,可以应用于高频通讯元器件焊接、贴片变压器引线的焊接、贴片电感线圈的焊接、微型喇叭引线的焊接、、蜂鸣器引线的焊接、受话器引线的焊接、扬声器引线的焊接、耳机引线的焊接、天线引线的焊接、麦克风、讯响器、免提耳机引线的焊接、振动马达线圈的焊接、微型马达、模块上元器件同PCB之间的焊接等各种小线圈电子元器件的接点焊接上。
电子点焊机工作时,点焊头与主机电源形成回路,点焊头底部尖端即焊接部由于电阻较大,电流通过时在焊接部产生高温,绝缘漆的一部分被烧掉,其余部分向两端退缩,露出金属线,焊接部上的大量电流转而流入裸露金属线和金属线基底,电能转化为热能,瞬间实现两部分的焊接。现有电子产品加工过程中,由于有些电子零部件受结构影响,焊接处空间狭小,所以点焊头尖端的焊接部必须做的非常小,而由于点焊头两个电极柄部之间绝缘,仅靠细小的焊接部连接。一方面由于两个电极柄部分别安装到焊机安装部上时,两者可能产生相对扭曲,使连接于两者之间的焊接部受到一个扭曲力,另一方面由于点焊头点焊时,焊接部与焊件之间具有焊接压力,因此当连续快速焊接时,焊接部很容易损坏断裂,点焊次数很少,寿命低,不能满足自动线生产的要求。现有技术中,有在两个电极柄部之间的绝缘间隙内填充绝缘胶的设计,一般用于低效率的手工作业点焊,且焊接过程中绝缘物对产品焊接质量有影响,不良率偏高,焊接部易损坏失去焊接功能,无法应用到自动线的连续生产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的焊接漆包线用点焊头,保证了焊接可靠性,且点焊头的结构简单,加工制作非常容易,可批量加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焊接漆包线用点焊头,为一体件结构,包括两个电极柄部,所述两个电极柄部之间形成绝缘间隙,所述两个电极柄部的底部通过焊接部连接在一起,所述绝缘间隙内一体设有弯折条状的加强连接部,所述加强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电极柄部上靠近所述焊接部的位置,所述加强连接部的电阻大于所述焊接部的电阻。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连接部为U形,所述U形加强连接部的顶部远离所述焊接部,所述U形加强连接部的两个端部分别连接于所述两个电极柄部上靠近焊接部的位置,所述U形加强连接部的中间缝隙延伸至所述焊接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U形加强连接部的顶部与所述两个电极柄部的顶部齐平。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连接部为V形或者弧线形。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连接部的宽度近似于所述焊接部的宽度。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的点焊头,加强连接部一体加工于两个电极柄部之间的绝缘间隙内,因此,整个点焊头可以用一整块的钨板或钼板经过切割等操作加工制得,非常容易实现,可以大批量生产,提高了点焊头的生产效率;(2)本实用新型的点焊头,加强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电极柄部上靠近焊接部的位置,加强连接部与焊接部相当于在两电极柄部的底部形成两个并联电阻,并且使得加强连接部的电阻大于焊接部的电阻,因此加强连接部不会造成两个电极柄部之间的短路。在此基础上,整个点焊头两侧之间具有上下两个连接点,两个电极柄部安装时产生的相对扭曲力,作用点由焊接部转移到加强连接部的端部;且焊接过程中,焊接压力由焊接部和加强连接部共同分担,因此,加强连接部对焊接部起到了加强作用,焊接过程中,焊接部的寿命大幅度调高,点焊次数由原来的1万次提高到3万次到8万次之间,自动线连续焊接稳定可靠,焊接效果也比较理想,粘接力测试达到了要求,稳定可靠,不会发生脱落等焊接不良,焊接外观形态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电极柄部,2.焊接部,3.绝缘间隙,4.加强连接部,5.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72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