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煤岩辨识光纤传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5600.3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1710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07 |
发明(设计)人: | 田子建;姜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21/49 | 分类号: | G01N21/4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辨识 光纤 传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传感器,特别是一种煤矿井下辨识煤岩的光纤传感器,利用光强度变化对煤岩进行辨识。
背景技术
随着煤矿井下煤层的开采范围越来越大,难度越来越大,许多开采多年的煤矿面临煤量减少甚至破产的状况,开发新的煤矿能源迫在眉睫,因而对于煤矿井下的煤层和岩层的辨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开采效率,减少对岩石的切割对工具的损坏,最重要的是减少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基本的煤岩辨识方法主要有以及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的煤岩界面识别技术,这种方法传感器数量较多,监测方法复杂,成本较大,基于红外探测方法辨识煤岩界面,这种方法基于温度变化,由于煤层和岩层的普氏系数不同,所以在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温度不同,但是当系数接近时候很难分辨出煤岩界面,另外该方法国内目前涉猎的比较少,还没有成熟的产品问世,基于γ射线辐射特性的传感器辨识方法,该方法需要矿井具备放射性元素,测量煤层需要一定的厚度,γ射线穿透能力有限,难于保证与顶煤很好的接触,对于我国煤矿的应用范围小,据统计只有20%左右的煤矿可以应用。雷达探测法,无需预先知道煤岩的物理特性,但是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信号衰减严重。另外震动检测法、有功功率检测法、声音检测法等都对普氏系数接近或者密度相近的煤岩辨识都存在很大的误判断。,目前基于图像处理原理的煤岩辨识方法虽然准确度高,但是由于需要具备煤岩的多种物理特性以及融合技术比较复杂,所以也存在弊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辨识精确度高的用于煤岩辨识的光纤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煤岩辨识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四个非金属保护套;所述非金属保护套里面分别设置有光纤固定装置;所述非金属保护套其中两个保护套内部固定有一根光纤作为参考光路,另外两个保护套内部固定有入射光纤和出射光纤两根光纤作为检测光路;每个保护套之间相互连接;所述固定两根光纤非金属保护套上方留有活动窗口用来放置煤和岩石样品,所述固定两根光纤的非金属保护套底端内部设有样品固定装置;煤和岩石样品与光线入射方向成45度夹角;所述四条光纤入射端连接光耦合器,出射端连接光电探测器;所述光耦合器前端连接滤光片和光源。
所述一根光纤的两条光路作为参考光路。
所述入射光纤和出射光纤的两条光路作为检测光路。
所述光源为半导体激光器。
所述光耦合器为分光强度为1∶4的分光器。
所述非金属保护套为长方体,首尾两端为正方形。
所述光耦合器前面设置滤光片。
所述煤和岩石样品形状为薄层状且表面粗糙程度一致。
所述光纤均为多模光纤。
所述光电探测器中样品反射光强度和所述的参考光强度的比值采用双光路参考法。
所述入射光纤和出射光纤相互垂直。
所述参考光路中光纤长度和检测光路中入射光纤长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1.采取双光路参考法,反射率的取值更加精确,检测准确度更高。
2.采取单一波长,消除了其他波长的光对样品的影响,使光强度衰减绝对值增大,辨识度更明显。
3.非金属保护套避免了光电效应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4.煤岩样品为薄层状且表面粗糙程度一致,符合K-M函数的应用要求,减少了漫反射对光强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光纤传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四个非金属保护套a、b、c、d,非金属保护套里面分别设置 有光纤固定装置1,非金属保护套其中a、b两个保护套内部分别固定有一根光纤2作为参考光路,另外两个保护套c、d内部通过固定装置3和4固定有入射光纤5和出射光纤6作为检测光路,5和6相互垂直,每个保护套之间通过7相互连接,固定两根光纤非金属保护套c、d底端上方留有活动窗口8用来取拿煤和岩石样品,非金属保护套c、d底端内部设有样品固定装置9,煤和岩石样品与光线入射方向成45度夹角,四条光纤入射端连接光耦合器10,出射端连接光电探测器11,光耦合器前端连接滤光片12和光源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56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钒钛磁铁矿选矿废水循环处理池
- 下一篇:自动分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