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T型九穴通用中药软膏贴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3918.8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50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春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春强 |
主分类号: | A61K9/70 | 分类号: | A61K9/70;A61P1/00;A61P1/10;A61P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002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型九穴 通用 中药 软膏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方便多种中药外敷软膏剂应用的膜贴,本膜贴适用于多种中药软膏配方的应用,尤其是适用于治疗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腹泻等常见疾病的外用中药软膏剂通用的软膏贴。
背景技术
目前,中药软膏剂作为一种较为理想、毒副作用小、创伤轻微的治疗方法目前越来越受到重视。采用中药制成软膏贴敷穴位,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粘膜刺激及遭受消化酶的破坏,或被肝脏灭活,而使疗效降低,且应用简便,奏效迅速,毒副作用轻微,适应症广,年老体弱、不宜口服药物者均可使用,具有简便廉验的用药优势。中药软膏穴位敷贴治疗疾病所用药物价廉易得,制备工艺简单,药物稳定性好,便于储藏运输,便于推广应用,但中药软膏临床应用过程中,大多采用了直接将药膏涂于穴位局部,外面以医用胶布覆盖,容易污染衣物,操作不够规范,缺乏一定用药规范,而且目前药店所售的贴剂多为单一穴位或者取局部疼痛部位作为膏剂的应用范围,多为方形、圆形或椭圆形的贴剂,其存在选穴单一、制作相对粗糙、容易出现药膏剥离不全、污染衣物等缺点。本实用新型膜贴选用T字形状,选取双侧天枢穴、双侧肓俞穴、神阙穴、阴交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共计9穴位为用药部位,采用严格的制作工艺,有效避免现有膏剂的诸多不足。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中药软膏临床应用的诸多问题,本实用新型专为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而设计,选取临床常用有效穴位为作用靶点,并严谨设计膜贴构造,以期广泛应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A、改变现有临床应用剂型为方形、圆形、椭圆形设计,本实用新型采用T型外观设计,既为临床选穴提供保证,又尽量减少了压敏胶的接触范围。
B、本实用新型专为胃肠等消化系统疾病而设计,选取双侧天枢穴、双侧肓俞穴、神阙穴、阴交穴、气海穴、石门穴、关元穴为作用靶点,此设计为临床疗效提供保证。
C、本膏贴最外层为无纺布背衬;T型贴中对应穴位部位采用聚氯乙烯纳米真空压膜制成软质中药软膏槽(具备高效排汗、透气孔结构)与背衬紧密结合,软膏槽周围涂以医用压敏胶;软膏槽内填充软膏后表面采用纯涤纱网格布压膜覆盖;并将制成的贴膜贴附到聚乙烯薄膜上备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即选穴部位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即该贴剂无纺布背衬面外观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即贴附于皮肤表面层的总体外观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层次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特点进行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即选穴部位图。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选取位于脐旁两寸的双侧天枢穴、当脐中旁开0.5寸的双侧肓俞穴、脐中央的神阙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阴交穴、脐中下1.5寸的气海穴、脐中下2寸石门穴、脐下3寸关元穴,共计9个穴位,为膏贴作用点。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即该贴剂无纺布背衬面外观图。反映出整体的T型外观设计,该区域覆盖了上述9个穴位所在部位,并保证了9个穴位的作用范围。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即贴附于皮肤表面层的总体外观图。其中1区域为聚氯乙烯纳米真空压膜制成软质中药软膏槽(具备高效排汗、透气孔结构),该区域涵盖了9处穴位所在部位,当填充中药软膏后该区域表面采用纯涤纱网格布压膜覆盖,图中虚线与阴影的2区域为纯涤纱网格布压膜;虚线区域以外的 3区域为医用压敏胶涂布区。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如图所示,1为聚乙烯膜层,2为纯涤纱网格布层,3为中药软膏投放区,4为硅胶槽,5为无纺布层。
制作完成后贴附于聚乙烯薄膜上包装后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春强,未经刘春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391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X线防护服灭菌消毒柜
- 下一篇:圆球形片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