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0715.3 | 申请日: | 2013-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31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发明(设计)人: | 秦绪敏;戴永奋;戴克芳;徐建怀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00 | 分类号: | G01M3/00;G01M3/26 |
代理公司: | 马鞍山市金桥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4111 | 代理人: | 唐宗才 |
地址: | 2430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回转 支承 密封 性能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回转支承性能检测装置,具体涉及的是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大多企业能够对回转支承的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检测,但涉及到船用回转支承,由于其工作状况的特殊性,所检测的技术指标不能够真实的反映船用回转支承的技术性能。但依据船用回转支承标准CB/T 3669-1995标准要求,必须对回转支承进行密封性能试验,确保回转支承在实际工况下的正常使用。目前,无任何装置能够模拟船用回转支承在实际工况下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检测。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用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本装置能够在试验压力为0.2MPa,管口径16mm,试验距离2米的条件下,对回转支承进行性能检测。此装置能够对不同直径的回转支承进行承密封性能的检测。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该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由机座、工作台、回转机构所组成,该机座是由上环法兰盘、下环法兰盘和环圈、筋板组焊而成的;回转机构由电机与机座上环法兰盘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小齿轮与电机通过键与螺栓固定连接。回转支承外圈与上环法兰盘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回转支承内圈轮齿与小齿轮相啮合。工作台是由底座法兰盘、回转工作台、等高块、工作支架组成,底座法兰盘开有排水槽,回转工作台与底座法兰盘相连接,回转工作台外径大于底座法兰盘外径,底座法兰盘有导槽,工作支架与回转工作台通过T型螺栓固定连接,被检测产品置于工作支架上。
上环法兰盘外径小,下环法兰盘外径大,上环法兰盘与下环法兰盘的内周部之间焊接环圈,同时环圈的外周、上环法兰盘底部与下环法兰盘上部之间圆周均布焊装筋板,组焊成锥形机座,筋板为直角梯形板,使上环法兰盘形成环形支承面。上环法兰盘均布有安装孔,共其它零部件相连接,下环法兰盘均布有安装孔,用于与基础地脚螺栓相连接。
使用时,将产品置于工作支架上,然后驱动电机,在电机带动下小齿轮与回转支承内圈大齿轮相对旋转运动,连接内圈的工作台随着回转支承内圈运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机构合理,使用安全可靠。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密封性能检测装置进行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的主视图带剖视图。
其中:1、机座 2、回转支承 3、防水盖板 4、电机 5、小齿轮 6、底座法兰盘 7、回转工作台 8、等高块 9、工作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回转支承密封性能检测装置主要由机座、回转机构、工作台组成,机座1是由上环法兰盘、下环法兰盘、环圈、筋板组焊而成,下环法兰盘的外径大,上环法兰盘外径小,在上环法兰盘内径圆周部与下环法兰盘内径圆周部焊接环圈,同时,在环圈外径圆周部、上环法兰盘与下环法兰盘之间均布焊接筋板,组成锥形的工作台支撑机座,筋板为直角梯形板,机座1中上环法兰盘有安装连接孔和电机连接孔,用螺栓将其固定。
回转机构是由回转支承2,电机4、小齿轮5组成,电机4连接在机座1的上环法兰盘下安装面,小齿轮5用花键与螺栓固定安装在电机4主轴上,回转支承2外圈用螺栓固定安装在机座1上环法兰盘的上安装面上,即电机4、小齿轮5和回转支承2内齿圈组成回转机构,工作台安装在回转支承2内齿圈安装孔上,随内圈运动。
工作台是由底座法兰盘6、回转工作台7、等高块8、工作支架9、防水盖板3组成,底座法兰盘6安装在回转支承2内齿圈安装面上,用螺栓固定连接,回转工作台7镶嵌安装在底座法兰盘6上安装面,用螺栓紧固,等高块8紧固安装在回转工作台7外圆周凸台上,回转工作台7安装面开有T型导槽,工作支架9用T型螺栓紧固安装在回转工作台7安装面,防水盖板3固定安装在底座法兰盘6内孔处,起到防水、隔水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马鞍山方圆回转支承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07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