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采样接头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80593.8 | 申请日: | 201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010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31 |
发明(设计)人: | 徐犹龙;林寅;侯丹英;奚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2 | 分类号: | G01N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马江立 |
地址: | 200137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聚氨酯 原料 进行 采样 接头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采样接头和装置。
聚氨酯属于反应型高分子材料,其中的氨基甲酸酯基团是由异氰酸酯官能团‑N=C=O和羟基‑OH反应生成的。聚氨酯是由异氰酸酯和多元醇在催化剂和其它助剂存在下加成聚合反应而生成。商业制造时,液态异氰酸酯和包含多元醇、催化剂和其它助剂的混合物反应生成聚氨酯,这两种组分即通常所指的聚氨酯配方体系。业内一般称异氰酸酯或异氰酸酯预聚物为B组分;多元醇和其它助剂的混合物被称为A组分,助剂可以包括扩链剂、交联剂、表面活性剂、阻燃剂、发泡剂、颜料和填料等等。A组分和B组分统称为聚氨酯组合料。
异氰酸酯是生产聚氨酯的重要原料,但其在生产过程中极易和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副反应,结晶固化在反应器或容器壁上,影响组合料产品质量。异氰酸酯与水反应,首先生成不稳定的氨基甲酸,然后由氨基甲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及胺。若在过量的异氰酸酯存在下,所生成的胺将与异氰酸酯继续反应生成取代脲。由上述反应式可见,1个水分子可与2个NCO基团反应,即水可看作是一种扩链剂或固化剂,使分子链增长,形成聚合物(聚脲)。另NCO端聚氨酯预聚体与水反应的产物是聚氨酯脲。少量的水可消耗大量的异氰酸酯,并产生大量气体。在异氰酸酯、NCO端预聚体(包括各种含NCO的产品)的贮存中,空气中的水分及容器壁附着的水分会使NCO含量降低,使预聚体粘度变大甚至结晶。并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还会使容器涨罐,故异氰酸酯及预聚体在贮存过程中应隔绝潮气。在合成聚氨酯预聚体及各种产品时,如果异氰酸酯中含有水分,或其他原料中含有水分,则都会引起设计NCO计量的严重失准,得不到所需分子量的产物,不符合应用上的需求。
业内现有技术中,在化工生产中,物料通常通过槽罐车运输,卸料前一般都会对槽罐车内的物料进行采样测试。传统的开放采样方式需要操作人员爬上槽罐车,从槽罐顶部的采样口进行采样。在采用开放采样方式对聚氨酯原料(即异氰酸酯或多元醇)进行采样测试的过程中,由于需要操作人员登高,所以会造成安全隐患;且开放采样方式可能会使得操作人员吸入有毒物质;另外,开放采样方式会使得空气中的水分进入到槽罐中,造成聚氨酯原料和水的副反应,影响产品品质。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采样接头和装置,其中,在利用本实用新型的采样接头和装置进行采样时,通过采样接头与存储聚氨酯原料的容器的卸料口密封连接而从卸料口进行采样,避免了由于操作人员登高和吸入有毒物质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且减少了采样过程中聚氨酯原料和水的副反应,提高了产品质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采样接头,包括:球阀;所述采样接头的第一端能够与存储聚氨酯原料的容器的卸料口密封连接,所述采样接头的第二端能够与采样瓶密封连接。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采样瓶;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采样接头。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采样瓶;以及本实用新型的采样接头。
优选地,所述采样瓶的开口与一软管密封连接,所述采样接头的第二端与一铜管密封连接,所述铜管密封连接至所述软管,从而使得所述采样接头的第二端与所述采样瓶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采样接头的第一端通过螺纹结构与所述卸料口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采样瓶的开口处设置有抽真空阀。
优选地,所述容器为槽罐车的槽罐。
优选地,所述卸料口位于所述槽罐的侧部或底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采样接头和装置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避免了由于操作人员登高和吸入有毒物质造成的安全隐患,并且减少了采样过程中聚氨酯原料和水的副反应,提高了产品质量。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对聚氨酯原料进行采样的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未经巴斯夫聚氨酯特种产品(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805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泡沫钻井液岩屑取样器
- 下一篇:混合动力汽车综合测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