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9347.0 | 申请日: | 2013-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10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柏源;李忠华;王小明;薛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D53/75 | 分类号: | B01D53/75;B01D53/56;B01D53/50;B01D53/64 |
代理公司: | 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38 | 代理人: | 张立荣 |
地址: | 210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煤 烟气 脱硫 协同 控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属燃煤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通过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等多种减排措施确保了“十一五”减排目标的实现。但是,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随着《火电厂大气污染排放标准》(GB13223-2011)及《“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政策出台和实施,控制燃煤烟气中SO2、NOx和汞等污染物仍将是“十二五”期间燃煤电站锅炉节能减排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的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是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之前,在脱硝催化剂作用下将NOx还原。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脱硝催化剂中毒失活、SO2与氨生成硫酸铵堵塞空气预热器、氨逃逸等问题,增加了运行和维护成本。因此,对脱硫之后的燃煤烟气进行脱硝技术研究将是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该装置用于对湿法脱硫后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采用该装置由湿法脱硫系统后的烟道上喷入氧化剂,将NO氧化成NO2;然后在装置的脱硝还原塔内将烟气中NO和NO2还原成N2,从而可实现净烟气达标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该装置设有脱硫系统,脱硫系统包括脱硫浆液制备系统和输送系统、脱硫吸收塔和脱硫副产物处理系统,在脱硫系统的后道还设有脱硝系统,脱硝系统包括脱硝氧化剂供应系统、脱硝还原塔、脱硝还原剂供应系统和脱硝副产物处理系统。
所述脱硝还原塔的原烟道内安装有脱硝氧化剂喷嘴和脱硝氧化剂喷嘴均布装置。脱硝氧化剂在脱硝还原塔前的原烟道内与经过脱硫处理后的烟气中的NO进行反应,将NO氧化成NO2。
所述脱硝还原塔为填料塔,设有除雾器、脱硝还原剂喷嘴。经过氧化后的烟气与喷嘴喷淋下来的脱硝还原剂浆液在填料表面充分接触反应,将NO和NO2还原成N2。
脱硝氧化剂供应系统包括氧化剂储罐、过滤器、氧化剂输送泵和调节阀。脱硝氧化剂经过滤器经输送泵送入脱硝还原塔前的原烟道脱硝喷嘴。
脱硫吸收塔为喷淋空塔,设有脱硫喷嘴、喷淋层、除雾器、搅拌器和氧化空气管。
所述填料塔的填料材质为不锈钢、陶瓷、玻璃钢或者PP塑料。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采用该装置生产中可以避免SCR运行过程堵塞、氨逃逸等问题,同时该装置适于老机组改造,可以解决老机组改造空间紧张的问题。
(2)该装置的脱硝系统可对脱硫处理后的烟气进行脱硝处理,避免了SO2存在对脱硝处理过程的影响,无须添加脱硝抑制剂,节约了运行成本。
(3)该装置的脱硝还原塔一方面能够将NOx还原成N2,另外一方面还具有脱汞的功能。
(4)该装置对经过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装置处理后的烟气进一步脱硝处理,脱除了燃煤烟气中SO2、NOx和汞等污染物,满足新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要求。
附图说明
附图1是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原烟气,2—脱硫前原烟道,2’—脱硝前原烟道,3—膨胀节,3’—膨胀节,4—脱硫吸收塔,5—脱硫喷嘴,6—喷淋层,7—凹凸环,8—除雾器,8’—除雾器,9—脱硫后净烟气,10—搅拌器,11—氧化空气管,12—循环泵,12’ —循环泵,13—循环氧化反应槽,14—脱硝还原塔,15—填料,16—脱硝还原剂喷嘴,17—脱硝还原剂供应系统,18-成品脱硝还原剂浆液,19—脱硝氧化剂供应系统,20—成品脱硝氧化剂,211~216—电动阀门,22—脱硫制浆系统,23—成品脱硫浆液,24—脱硫副产物,25—脱硫副产物处理系统,26—脱硝后净烟气,27—脱硝氧化剂喷嘴,28—脱硝副产物,29—脱硝副产物处理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协同控制装置包括脱硫系统和脱硝系统。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艺过程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未经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934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