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7459.2 | 申请日: | 2013-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83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杨朝辉;王佳;赵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22 | 分类号: | B60L5/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71020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集电弓 支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多功能集电工支架。
背景技术
集电弓亦称受电弓,亦有人称之为输电架,是一种让电气化铁路车辆从高架电缆取得电力的设备的统称。而车用集电弓主要应用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等。目前的集电弓支架设置在电动车后置电池之上,不但重量较大而且安装不便且通用性不强。随着新型电动车电池位置的改进(多设置在汽车纵梁两侧),旧有的集电弓支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的轻量化和低成本化的发展趋势,对车用集电弓支架的改进更是迫在眉睫。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稳固、安装方便且集成度高的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该种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门形框架、设置在门形框架中的多条互相平行的横梁和设置在门形框架顶部的集电弓安装平台;
该门形框架与横梁之间设有多条横向或竖向的隔断梁,使得门形框架与横梁之间形成若干隔间;该门形框架的底部设有安装板,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
优选地,所述门形框架为方形钢管,所述横梁和隔断梁为横截面呈L型的角钢,门形框架、横梁和隔断梁之间焊接。所述门形框架两侧的方形钢管内侧设有长条孔。
优选地,所述门形框架的两侧设有多条互相平行的攀爬横梁。
更优选地,所述门形框架的顶部设有车用灯安装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集电弓支架采用整体式门形框架焊接结构,该框架由方钢管组成,内部加强安装结构由角钢组成,这样既满足了强度要求,也减轻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门形框架与横梁之间形成的若干隔间可以集成设置一些车用控制装置,集成度高,为车辆节约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其包括:门形框架11、焊接在门形框架11中的多条互相平行的横梁12,以及设置在门形框架11顶部的集电弓安装平台13。该门形框架11与横梁12之间焊接有多条横向或竖向的隔断梁14,使得门形框架11与横梁12之间形成若干隔间,该隔间内可以设置一些车用控制装置,例如储气罐,警示灯,散热器,挂车螺旋气管座,避雷盒等等。该门形框架11的底部设有安装板15,用于与车架纵梁连接。
为了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减轻重量,该门形框架11为中空的方形钢管,所述横梁12和隔断梁14均为横截面呈L型的角钢,门形框架11、横梁12和隔断梁14之间采用焊接方式连接。由于该集电弓支架高度达到2.2m多,为了满足以后维修方便,便于攀爬,在门形框架11的两侧设有多条互相平行的攀爬横梁16。该横梁采用角钢焊接而成,各个横梁间隔大概为250mm,这样既提高了强度,也有很好的实用性。此外,为了解决集电弓走线问题,在门形框架11两侧的方形钢管内侧设有长条孔1a,这样便于从管内走线,线缆就全包裹在方钢管内更加的美观。所述门形框架11的顶部、集电弓安装平台的两侧设有车用灯安装凸台17,用于安装工作灯、警示灯或者后照灯等车用灯。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多功能集电弓支架通过底部的安装板与车架纵梁的两侧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顶部上的集电弓安装平台上安装有集电弓2,安装平台的两侧分别装有工作灯7和警示灯9,门形框架的顶部还设有后照灯8。门形框架与横梁之间形成的若干隔间中设有储气罐6、气动柜3和避雷盒4等车用控制装置。
该集电弓支架采用整体式门形框架焊接结构,该框架由方钢管组成,内部加强安装结构由角钢组成,这样既满足了强度要求,也减轻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此外门形框架与横梁之间形成的若干隔间可以集成设置一些车用控制装置,集成度高,为车辆节约了空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陕西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74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