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耐硫变换工艺的轴径向反应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1589.5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394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张骏驰;杨俊岭;胡力;刘芹;陆亚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02 | 分类号: | B01J8/02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刘凤钦 |
地址: | 315103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变换 工艺 径向 反应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化工设备领域,具体指一种用于耐硫变换工艺的轴径向反应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煤气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及石油价格高居不下,使得以煤为源头的C1化工在近几年中迅猛发展,并且规模日益增大。随着一大批炼油配套制氢装置、MTO以及煤制乙二醇等大型煤化工项目的上马,通过实际工程设计,发现变换单元在总投资额中比例在逐步增大,几乎等价于低温甲醇洗单元,甚至超过其投资。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规模的放大使得设备管道的投资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变换炉就是增加最多的一块,因此能否设计出合理的变换炉就成了降低能耗以及减少投资的关键所在。
当前,耐硫变换反应器大多采用固定床反应器,根据流体流动方式可分为轴向反应器、径向反应器和轴径向反应器。其中,轴向反应器,气体由顶部进入,自上而下轴向穿过催化剂床层,反应后的气体自下部出口离开反应器;径向反应器,气体由顶部进入,通过床层与反应器间的气体分布器进入催化剂,径向通过催化剂床层,最后通过内收集器出反应器;轴径向反应器,气体由顶部进入,主气流穿过收集器的孔壁进入床层,径向通过床层,另一部分仍按照轴向进入床层顶部,离开床层的变换气穿入内收集器的孔壁离开反应器。
轴向变换炉由于其结构形式简单是在耐硫变换工艺中得以广泛的应用,但随着规模不断地扩大,其压降大、反应器直径大,设备材质要求高的缺点逐渐凸现出来;径向反应器通过增大流通面积,减少气流流通路径,很好的解决了压降、设备尺寸以及材质的问题,但是径向反应器中催化剂收缩易造成气流短路,必须在径向床上部留有一段不开孔区,也称催化剂封,这一块催化剂封不参与变换反应,这样就会导致催化剂和反应器有效容积的浪费。
授权公告号为CN1141279C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开的《乙苯催化脱氢生产苯乙烯的方法》中提出了一种轴径向反应器,该轴径向反应器的径向反应段位于轴向反应段的下方,在内分布筒的轴向段壁上连接有一深入催化剂床层的环形凸缘,其中环形凸缘深入催化剂床层的顶部,与内分布筒圆周面的直线间距为5mm~催化剂床层厚度的50%,环形凸缘的下端点与内分布筒径向段和轴向段的交接处相连,内分布筒的轴向段部分不开小孔。该反应器仅是将轴向反应器和径向反应器简单地上下串接在一起,反应器中的催化剂分轴向和径向装填,轴向段顶部开孔,但是催化剂外框和中心管在轴向段不开孔,此种设计与径向反应器的形式基本一致,极其少量的流体会通过轴向顶部的通道进入催化剂床层,轴向效果不明显;另外催化剂外框直接与筒体下封头接触,整个反应器筒体的温度依然很高,不仅对设备材质要求高,而且对设备的加工精度要求高,同时其仍然存在不参与反应的催化剂封,整个反应器的容积仍然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反应器的内部容积且能够有效降低反应器筒壁温度的用于耐硫变换工艺的轴径向反应器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用于耐硫变换工艺的轴径向反应器结构,包括:
壳体,壳体的顶部设有气流入口,壳体的底部设有气流出口;
其特征在于该反应器结构还包括:
第一气体分布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对进入壳体内的气流进行一次再分布,该第一气体分布器的入口连接所述的气流入口;
第二气体分布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用于对进入壳体内的气流进行二次再分布,以使气流均匀进入催化剂床层;该第二气体分布器包括筒状结构的外筒体和分别设置在外筒体上、下两端的罩网和底板,所述外筒体上设有气孔,所述底板的中部设有连接孔,并且该底板坐落在第一隔热层上;所述第一隔热层由填充在所述壳体底部的耐火球构成;所述外筒体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间隔有间隙;
气体收集器,套设在所述的外筒体内,用于收集反应后气流,包括内筒体和设置在该内筒体的上端口上的封盖,该内筒体的下端口穿过所述的连接孔连通所述的气流出口,所述内筒体设有进气孔;所述封盖与所述罩网之间间隔有间隙;
格栅,径向设置在所述的壳体内,位于所述第二气体分布器的上方,所述格栅和所述罩网之间填充有由耐火球构成的第二隔热层。
所述封盖与所述罩网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内筒体与所述外筒体之间距离的0.5~2.0倍。
上述各方案中,为了保证催化剂床层内各向反应的均匀性,所述气孔的大小及其在所述外筒体上的分布以控制气流以均匀的速度进入催化剂床层为宜,且该速度为2~20米/秒;所述进气孔的大小及其在所述内筒体上的分布以控制气流进入所述内筒体内的流速为10~30m/s。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石化宁波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15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废气再利用功能的轨道车辆空调系统
- 下一篇:一种模拟电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