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锂电池组的保护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1561.1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71566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李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18 | 分类号: | H02H7/18 |
代理公司: | 广东国欣律师事务所 44221 | 代理人: | 姜胜攀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电池 保护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电路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电池组的保护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传统的铅酸电池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锂电池因其重量轻、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放电倍率高而无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通讯基站储能、风能、太阳能储能等领域。
但由于锂电池本身无法承受过充电或过放电,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为锂电池加装保护板才可使用。根据传统铅酸电池的使用经验,在低温环境下,电池放电能力有所下降,锂电池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现有的锂电池的保护板并不具备低温加热功能,使得锂电池在低温下无法正常工作,造成了用户使用不便的问题。例如,若锂电池作为机动车的启动电源,则在低温下,机动车将存在发动机启动困难、甚至无法启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组的保护电路,旨在解决现有的锂电池的保护板不具有低温加热功能,使得锂电池无法在低温下正常工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锂电池组的保护电路,所述锂电池组包括至少一节锂电池,所述保护电路包括电热丝R1,所述保护电路还包括:
过充/过放保护电路,所述过充/过放保护电路的正输入端子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正极和充放电正引脚,所述过充/过放保护电路的负输入端子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负极,所述过充/过放保护电路的输出端子连接充放电负引脚;
与所述电热丝R1串联,由外部操作信号控制闭合与否的第一开关电路;
与所述电热丝R1和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共同串联在所述充放电正引脚和所述充放电负引脚之间,在环境温度低于预设值时闭合并当环境温度达到所述预设值时断开的第二开关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可以包括:手动开关K1,所述手动开关K1与所述电热丝R1串联。
此时,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可以包括:温度开关T1,温度开关T1与所述电热丝R1和所述手动开关K1共同串联在所述充放电正引脚和所述充放电负引脚之间。
在一种情况下,所述过充/过放保护电路可以包括常闭开关S1、电阻R2、电阻R3、NPN型的三极管Q1、NPN型的三极管Q2、N沟道增强型的MOS管Q3、N沟道增强型的MOS管Q4、二极管D1、以及并联在所述锂电池组中每一锂电池两端的驱动电路;
所述常闭开关S1的一端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正极和所述充放电正引脚,所述常闭开关S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常闭开关S1的另一端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过放保护信号输出端子,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负极;所述MOS管Q3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MOS管Q3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 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二极管D1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过充保护信号输出端子,且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充放电负引脚;所述MOS管Q4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MOS管Q4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 Q2的集电极,所述MOS管Q4的漏极连接所述MOS管Q3的漏极。
在另一种情况下,所述过充/过放保护电路可以包括常闭开关S1、电阻R2、电阻R3、NPN型的三极管Q1、NPN型的三极管Q2、第一MOS管组、第二MOS管组、二极管D1、以及并联在所述锂电池组中每一锂电池两端的驱动电路,且所述第一MOS管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N沟道增强型的MOS管、所述第二MOS管组包括至少两个并联连接的N沟道增强型的MOS管;
所述常闭开关S1的一端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正极和所述充放电正引脚,所述常闭开关S1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电阻R2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所述常闭开关S1的另一端同时通过所述电阻R3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过放保护信号输出端子,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所述锂电池组的负极;所述第一MOS管组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1的发射极,所述第一MOS管组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 Q1的集电极;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通过所述二极管D1连接所述驱动电路的过充保护信号输出端子,且所述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充放电负引脚;所述第二MOS管组的源极连接所述三极管Q2的发射极,所述第二MOS管组的栅极连接所述三极管 Q2的集电极,所述第二MOS管组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组的漏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沃特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15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