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71021.3 | 申请日: | 2013-02-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2533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2 |
发明(设计)人: | 袁涛;马玉新;蒋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Q1/36 | 分类号: | H01Q1/36;H01Q1/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何新平 |
地址: | 2153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起翘 柔性 天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射频天线,特别涉及一种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移动电子设备如手机、笔记本、PAD等,因其日趋小巧的体积和越来越强大的功能被用户广泛使用。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也使得该领域成为最具市场前景和最具创新意识的领域。现在大部分的移动电子设备都具有蓝牙、Wifi、3G等无线通讯模块,这些模块都需要设置有天线。为了改善用户使用手感及外观流线,现有技术中很多的移动电子设备采用整机圆弧造型,这要求厂家使用柔性的FPC天线以更好地贴合。
不过,将FPC天线贴在弧面上时,由于FPC本身的弹性,容易发生起翘,特别是长时间使用后,起翘现象更加严重,导致天线射频性能下降,从而影响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可靠性。例如图1所示的天线结构,其天线主体1在图中左侧有一狭长形的设计2,如果贴合时此狭长形区域恰位于曲面上或者需要折弯,则特别容易引起起翘变形,从而影响天线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狭长形结构贴合在弧面或其他弯曲面上时天线翘起的问题,提供一种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包括一天线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有一若干应力孔,所述应力孔的位置对应贴合后的折弯处或曲面应力集中处。
进一步,所述若干应力孔排列成一列或多列直线。
进一步,所述天线主体包括基材层和铜箔层,所述应力孔开设在铜箔层上。
进一步,所述天线主体包括基材层和铜箔层,所述应力孔开设在基材层上。
进一步,所述应力孔为通孔,贯穿所述基材层和所述铜箔层。
本实用新型的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通过开设应力孔,可有效去除曲面或弯折处的应力集中,改善天线起翘问题;当天线主体上设计有狭长型的易起翘部位时,可通过多个排列成一列或多列直线的应力孔有效减少折弯处的应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天线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图3 实施例1应力孔处截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应力孔处截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应力孔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一种防起翘柔性天线结构,包括一天线主体10,天线主体10上设有一若干应力孔11,应力孔11的位置对应贴合后的折弯处或曲面应力集中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天线主体在设计时限于所应用的外壳的结构,需设计一狭长部20,而该狭长部20在贴合时需要折弯,因此应力孔11沿折弯线均匀布置成一条(或多条)直线。应力孔11形状可为圆形、椭圆形或圆角矩形,本实施例中采用圆角矩形(类似操场跑道形状,又称跑道形)。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应力孔11为通孔。公知的FPC天线主体均包括基材层和铜箔层,本实施例中的天线主体10也包括基材层100及铜箔层110,本实施例中的应力孔11穿透所述基材层100和铜箔层110。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该应力孔11可以是仅开设在基材层100上,也可以是仅开设在铜箔层110上。
实施例2
参见图4,天线主体10上设有一若干应力孔11’,应力孔11’的位置对应贴合后的折弯处或曲面应力集中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天线主体在设计时限于所应用的外壳的结构,需设计一狭长部20,而该狭长部20在贴合时需要折弯,因此应力孔11’沿折弯线均匀布置成两条直线,应力孔11形状为圆形。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天线主体10包括基材层100和铜箔层110,而本实施例中的应力孔11’仅仅开设在铜箔层110上,即在铜箔层110上开设应力孔11’,去除该部分的铜箔,以减小该处的应力。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天线主体10,主体10上设有一若干应力孔11”,应力孔11”的位置对应贴合后的折弯处或曲面应力集中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天线主体在设计时限于所应用的外壳的结构,需设计一狭长部20,而该狭长部20在贴合时需要位于曲面上,因此应力孔11”开设在该狭长部20的应力相对集中处。应力孔11形状为椭圆形,排列成直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未经昆山睿翔讯通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71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