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旋转拔片式打捞筒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069733.1 | 申请日: | 2013-02-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54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 发明(设计)人: | 宋延辉;杨红;吴鑫文;裴亚托;冉俊义;陈寅生;吴国栋;张艳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21B31/18 | 分类号: | E21B31/1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张少宏 |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转 拔片式 打捞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拔片式打捞筒,属于油气田抽抽油杆的打捞维修操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油田开采油井的增多,开采的深度也再不断的加大,泵挂泵深也再逐渐加深加重,一旦管理不到位,在井筒内上下运动的抽油杆,不断受交变载荷的影响,加之油稠、石蜡或抽油杆老化等因素,会造成抽油杆断脱;在上部断脱的抽油杆,需要用打捞筒来打捞,而现有的技术打捞抽油杆,不理想,有时还需要上作业提出油泵,才能取出断脱的抽油杆,增加了成本消耗,并且影响了单井的采油时率。
综合分析传统工具的一些不足:
(1)、传统技术:操作人员不易对准,一般上下启动多次,才能穿进锁住,费工、费时、费力。
(2)、断脱分析:上部断脱的抽油杆,在油管内紧贴于油管壁,给抽油杆进入打捞筒造成了难度。
(3)、工具分析:打捞筒的底部边沿平口有2MM的钝边,对于紧贴于油管壁的断脱的抽油杆不能顺利的进入;由于多次使用,钝边卷刃,造成边沿于抽油杆的断面接触面过大,打捞筒无法穿进断脱的抽油杆。
现场抽油杆断脱断面情况如下:
当断面靠左贴于油管壁时,传统方法打捞筒铳入时,打捞筒为平口有钝边,无法穿进。当断面靠右贴于油管壁时,坡口形与刺角形可以穿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旋转拔片式打捞筒。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旋转拔片式打捞筒,打捞筒的一端为弧形拔片;打捞筒的圆周有打捞筒压帽丝扣头、打捞筒压帽和抽油杆对接丝扣头;弧形拔片高为20MM,周长为95MM,厚为5MM,弧形拔片的两侧边沿为45°斜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应用旋转拔片式打捞筒,将以前的操作方法直冲下压式穿入;改进为缓慢下压式,遇阻旋转,通过拔片(引鞋)导引断杆入筒。操作安全可靠,减轻了操作员工的劳动强度;增加了打捞的成功率;缩短了操作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提高了采油时率。
附图说明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参照下面的详细描述,能够更完整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以及容易得知其中许多伴随的优点,但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如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所做的许多修改和变化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如图1所示,打捞筒的一端为弧形拔片;打捞筒的圆周有打捞筒压帽丝扣头、打捞筒压帽和抽油杆对接丝扣头;弧形拔片高为20MM,周长为95MM,厚为5MM,弧形拔片的两侧边沿为45°斜口。
在现有的打捞筒底部增加了一个弧形拔片(引鞋)2,其高为20MM,周长为95MM,厚为5MM的弧形拔片(引鞋)2,弧形拔片(引鞋)2的两侧边沿为45°斜口,与筒体一致的弧形设计,在打捞断脱的抽油杆时,缓慢的下压,遇阻到达断脱的抽油杆的位置后进行旋转,通过弧形拔片(引鞋)2,导引即引斜紧贴于油管壁的断脱的抽油杆进入打捞筒内。
如上所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只要实质上没有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及效果可以有很多的变形,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这样的变形例也全部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973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