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自动升降封闭式油烟机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9421.0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686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常加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加林 |
主分类号: | F24C15/20 | 分类号: | F24C15/20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张彬 |
地址: | 471003 河南省洛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升降 封闭式 油烟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用油烟机,具体的说是一种自动升降封闭式油烟机。
背景技术
在美食领域的食品加工中,煎、炒、烹、炸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中式厨房中的油烟很大,容易使厨房环境变得油腻而不好清洗,且烹饪中产生的油烟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长期在充满油烟的环境中工作,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而油烟机是一种较为普及的厨房电器设备,用于排出炉灶烹饪过程中所产生的油烟。油烟机在排烟气过程中,进行了一个油气分离的过程,以避免含油气体直接进入大气造成污染,在该过程中,油气先进过一层滤网,此时,油滴将凝聚在滤网上,并经导流滴落在滤网下方的油杯中;而经过滤网后的气体,仍然含有较多的油分子,该气体经风机的高速旋转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发生油气分离,油滴将甩向四周,造成污染。
传统的油烟机一般为采用离心风机的侧吸式油烟机,侧吸式油烟机是风机的进风口在厢体内腔的侧面,油烟通过侧面进风口进入风机,然后通过油烟分离,将分离后的油烟通过烟道排到室外,一般来说,离心风机较为昂贵,侧吸式油烟机工作时噪音较大,存在很多清洁死角,且大多数侧吸式油烟机的安全网是开放式的,即没有设置过滤油网,油烟直接进入风机中,并黏附在风机中叶轮的内壁,叶轮上的油污很难清洗,易产生电机负荷增加、耗电量增加及吸油力降低的问题。同时,传统的油烟机,其聚风机罩一般为设有聚风腔的敞开式结构,不能对灶具产生的油烟进行聚拢和封闭,抽油烟的效果不佳,现有经改进的油烟机如如国家专利局已经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号为ZL201020287640.2的一种抽油烟机,是在油烟机箱体的正前方和左右两侧设置挡油板,挡油板通过扣钩扣接在箱体的扣孔内,虽然拆装较为方便,但这样的设置占用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油烟机工作时噪音大、油烟不能自动封闭、油烟机存在清洁死角、成本高及叶轮上的油污很难清洗等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动升降封闭式油烟机,该装置的挡油板实现了对油烟自动封闭的效果,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自动升降封闭式油烟机,包括机体、风机和自动升降封闭装置,所述机体的进风口安装有过滤网,过滤网的下方设置有油杯,所述风机由蜗壳、设在蜗壳内部的叶轮和电机构成,蜗壳包括蜗形部和分别设在蜗形部上下底部的上侧板和下侧板,其中,上侧板与电机配合连接,下侧板上设有进烟口,所述叶轮以其轴向垂直于所述侧板的方式安装在蜗壳内,所述蜗形部的一侧延伸设有出烟管,出烟管的烟道呈盘旋上升设置,出烟管的内壁与蜗壳贴合,出烟管的出烟口的轴线与侧板垂直,且出烟管的出烟口的朝向与进烟口的朝向相反。
所述的自动升降封闭装置包括两块挡油板、气压传感器和升降驱动装置,两块挡油板对称设置在机体的两侧,两块挡油板通过升降驱动装置实现同步升降运动,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升降驱动装置连接,气压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导气管与蜗壳连通。
所述出烟管的烟道呈盘旋螺线上升设置,螺线的仰角为25-75°。
所述出烟管的烟道呈盘旋螺线上升设置,螺线的仰角为30-50°。
本实用新型,通过升降驱动装置用以控制挡油板的同步升降运动,气压传感器的信号输入端通过导气管与蜗壳连通,用以检测蜗壳中的气压变化,当蜗壳中气流的气压达到一定程度时,气压传感器发出信号使升降驱动装置开启,控制挡油板自动下降,此时,油烟机机体和机体左右两侧的挡油板形成油烟的封闭结构,使灶具产生的废气和油烟汇拢聚集,避免造成工作环境产生油污污染;当油烟机停止工作,蜗壳内部气流减小直至消失,此时气压传感器发出信号使升降驱动装置开启,控制挡油板自动上升,由于采用气压传感器,通过蜗壳内的气压变化控制挡油板的升降运动,该装置能够产生延时作用,即在油烟机停止工作后,挡油板不会立即上升,而是在蜗壳内的气压下降至一定程度后,气压传感器才发出信号,控制挡油板上升,实现了充分抽吸油烟的目的,最大限度的减小油烟污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加林,未经常加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942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