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栽植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8723.6 | 申请日: | 2013-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67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美玉 |
主分类号: | A01G9/20 | 分类号: | A01G9/20;A01G9/26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郑利华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栽植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栽植设备,特别指一种可进行植物栽培、调整光源、自动供水,并可产生益于人体的负离子,达到净化空气的栽植设备。
背景技术
现代人们渐渐重视养生的观念,因而于食用上不仅要求使用有机方式栽种,且最好能不使用农药。若不施肥料及喷洒农药,则在栽植上就需通过适当的光照时间调节及洒水控制,才可栽种出营养成分极高且有机无农药的芽菜。
一般栽植的方式将种子放入盆体内,利用洒水设备于固定时段进行水量供给以进行培育,而在种植过程中,必须有光照的时间也必须有阴凉放置的时间,若以人工搬运的方式将盆体搬放于室外空间以及室内空间,不仅费时费力,也不符合栽种植物的成本考量。
然而,现有的栽植设备主要以栽种、培养植物为核心,并无法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加以利用;且于灌溉时,一般利用浇水壶或水管等器具直接进行供水,但是除了部分被植物根部吸收外,剩余的供水则会在栽培介质底层流失,无形中造成水资源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栽植设备;能够植物栽培、调整光源、自动供水、通风循环,并产生负离子,达到空气净化的栽植设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栽植设备,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有: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开合的门板,和门板相邻的壳体侧面上设置有开口,门板下方的壳体面上设置有具滤网的入风口,而相对入风口的壳体面上设置有具滤网及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其中,开口上装设有透明板,壳体内部安装有透风板,并于透风板上设置有透风孔,由透风板以形成两个以上的容置空间,而壳体内的四个端角设置有卡掣孔;两个以上培养盘,分别由卡掣孔而固定于壳体内部;其中,两个以上的培养盘底部分别接设有电性相接的发光元件及产生负离子的电路板,而壳体内部顶面上也接设有电性相接的发光元件及产生负离子的电路板; 操控装置,操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部上方;其中,操控装置电性相接电路板及送风装置。
进一步,壳体下方设置有滑动轮。
进一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体。
进一步,两个以上的培养盘呈上下平行的形态。
另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栽植设备,其特征在于,主要包含有: 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开合的门板,和门板相邻的壳体侧面上设置有开口,门板下方的壳体面上设置有具滤网的入风口,而相对入风口的壳体面上设置有具滤网及送风装置的出风口;其中,开口上装设有透明板,壳体内部安装有透风板,并于透风板上设置有透风孔,由透风板以形成两个以上的容置空间,而壳体内的四个端角设置有卡掣孔;两个以上的培养盘,分别由卡掣孔而固定于壳体内部;其中,两个以上的培养盘底部分别接设有电性相接的发光元件及产生负离子的电路板,而壳体内部顶面上也接设有电性相接的发光元件及产生负离子的电路板;操控装置,操控装置装设于壳体内部上方;其中,操控装置电性相接电路板及送风装置;灌溉循环装置,灌溉循环装置包含有设置于壳体底端的储水槽及和储水槽、培养盘相互连通的供水管线,其中,储水槽一侧设置有电动机。
进一步,壳体下方设置有滑动轮。
进一步,发光元件为发光二极体。
进一步,两个以上的培养盘呈上下平行的形态。
本实用新型达到的技术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由电路板所产生的负离子和外部的空气循环对流,达到空气净化的效果;同时,壳体内的电路板可由操控装置调整其光源波长,供植物或生物生长。
此外,本实用新型可增设一灌溉循环装置,灌溉循环装置包含有设置于壳体底端的储水槽及和储水槽、培养盘相互连通的供水管线,其中,储水槽一侧设置有电动机。
由灌溉循环装置的构件,可将欲灌溉水分注入于储水槽中,并由电动机将水分由供水管线输送至培养盘中,使植物根部自行吸取水分,无须通过人力的方式即可进行给水,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送风实施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灌溉实施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壳体;
10 门板;
11 开口;
12 滤网;
13 入风口;
14 送风装置;
15 出风口;
16 透明板;
17 透风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美玉,未经李美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87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