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防盗报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7771.3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270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14 |
发明(设计)人: | 谢小娟;韩凌云;何国栋;冯友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H5/20 | 分类号: | B62H5/20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方南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盗 报警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的防盗报警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防盗报警装置。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网购已经成为非常普及的一种购物方式,与此同时,快递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快递员派送包裹的时候,往往用电动三轮车或摩托车前往小区或公司单位送货,送货上门的时候,往往跑上楼。此时楼下的三轮车及其上的包裹处于无人看管状态,等快递员送完包裹跑下楼发现其它包裹丢失甚至车货全失的情况也屡见报道。但如果快递员不送货上楼,只打电话让客户下楼来取,又有许多客户并不能随时接到电话随时可以走开下楼取包裹,容易造成纠纷和投诉。如果快递公司直接换用面包车送货,则快递成本增大,且面包车在进入小区、停车等方面容易受限。
目前针对此类送货的电动三轮车或摩托车的防盗措施,除了机械锁具之外,一般都是通过振动传感器感应车体振动来发出警报。这种方式需要在离开车辆时,人工打开报警器,回来后再人工关闭报警器。快递人员每天收发数百个包裹,按这种方式,每天得开关几百次,影响快递工作效率,也容易漏开漏关。而且有人企图盗走车辆或包裹的时候,往往快递员正在楼上、在电梯里,就算被盗的车辆发出了报警声,快递员也听不到。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能够自动布防、撤防且能够远程通知报警的综合防盗报警系统,特别适合于快递配送车辆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远程通知车主报警、提高安全性的防盗报警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盗报警装置,包括主控制器、与主控制器连接的射频阅读器、振动检测模块、无线通讯模块、车辆驱动电机电源、与射频阅读器通过射频信号通讯的电子标签,所述的主控制器分别与振动检测模块、无线通讯模块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的输出端与车辆驱动电机电源连接。
所述的主控制器采用单片机,其型号为S08QE。
所述的振动检测模块采用电流式的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
所述的主控制器、射频阅读器、振动检测模块、无线通讯模块、车辆驱动电机电源构成的集成模块设置在车座椅下方。
所述的电子标签装在车主身上。
当电子标签处于离所述的车设定值范围内,所述的主控制器断开振动检测模块的电源并接通车辆驱动电机电源;
当电子标签处于离所述的车设定值范围外,所述的主控制器接通振动检测模块的电源同时断开车辆驱动电机电源。
所述的设定值为5米。
所述的主控制器,用于当电子标签处于离所述的车设定值范围外时,根据振动检测模块采集的车辆振动信号,控制无线通讯模块向车主手机拨打电话报警。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具有以下优点:1、为快递员需求设计,车主只需要身上带着电子标签,可以自动布防和撤防。车主一靠近车,就自动撤防,马上可以将车开走;驾驶员一离开车去送货,就自动布防,切断电机电源。从而大大提高配送效率,也不会有布防遗漏;2、具有循环拨打驾驶员手机号码的远程提醒功能,特别适合快递配送上楼的情况下使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逻辑结构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设置在车座椅下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图2中,1、主控制器;2、射频阅读器;3、振动检测模块;4、无线通讯模块;5、车辆驱动电机电源;6、电子标签;7、集成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防盗报警装置,包括主控制器1、与主控制器1连接的射频阅读器2、振动检测模块3、无线通讯模块4、车辆驱动电机电源5、与射频阅读器2通过射频信号通讯的电子标签6,主控制器1分别与振动检测模块3、无线通讯模块4连接,所述的主控制器1的输出端与车辆驱动电机电源5连接。振动检测模块3可以检测到车辆振动并发出报警声。主控制器采用单片机,其型号为S08QE。振动检测模块采用电流式的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射频阅读器2可发出射频信号,电子标签6可反馈识别信息,设定识别范围值为5米左右。
主控制器1、射频阅读器2、振动检测模块3、无线通讯模块4、车辆驱动电机电源5构成的集成模块7设置在车座椅下方。电子标签6装在车主身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师范大学,未经安徽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77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