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66271.8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5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吴剑飞;徐建洋;卢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00 | 分类号: | E21D11/00;E21D11/1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朱凌 |
地址: | 361000***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浅埋 软弱 围岩 隧道 施工 中的 支护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是修建在地下或水下并铺设公路或铁路,以供机车动车辆通行的建筑物。根据隧道所在位置的不同,隧道可分为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和城市隧道三大类;其中,该山岭隧道是为缩短距离和避免大坡道而从山岭或丘陵下穿越的隧道。为了避免山岭或丘陵坍塌,在山岭隧道施工过程中均需设置有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用于支撑住隧道洞,以确保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
目前,该支护结构一般包括初期支护、复合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该初期支护具有多根毛杆、钢筋网片以及混凝土喷射层,该多根毛杆垂直于隧道洞内壁并嵌设入隧道体内,该钢筋网片包覆在隧道洞内壁上并与多根毛杆均相连,该混凝土喷射层铺设在钢筋网片上;该复合防水层形成在钢筋网片上而起到防水作用;该二次衬砌则具有两个矮边墙以及位于两个矮边墙之间的拱部,该两个矮边墙分别设置在隧道洞的左右两侧,该二次衬砌额用于顶住初期支护而防止隧道体下沉。
但是,由于该拱部与两个矮边墙是分别施工而成,如此该拱部与两侧的矮边墙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形成施工缝,上述施工缝的存在即会产生水渗漏的隐患,并给整个隧道质量带来不利因子。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隧道施工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以解决现有支护结构中存在渗水隐患的问题。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包括初期支护、复合防水层以及二次衬砌,该初期支护具有多根垂直于隧道洞内壁并嵌设入隧道体内的毛杆、与多根毛杆固定相连并包覆于隧道洞内壁上的钢筋网片以及位于钢筋网片上的混凝土喷射层,该复合防水层位于混凝土喷射层与二次衬砌之间;其中,该二次衬砌为一体浇筑成型并形成一闭合力环的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具有位于复合防水层外圈的上拱部以及位于水平地面下方的下拱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其由于采用一体浇筑成型,如此使得上拱部和下拱部之间能实现无缝连接,彻底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施工缝,从而杜绝现有技术因为上述施工缝而造成渗水隐患的问题。另外,由于该混凝土结构为由上拱部和下拱部形成一闭合力环,如此大大提高了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支护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施工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护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
支护结构 100 初期支护 1
毛杆 11 钢筋网片 12
混凝土喷射层 13 复合防水层 2
二次衬砌 3 上拱部 31
下拱部 32 台车 200
转动板 210 气缸 22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超浅埋软弱围岩隧道施工中的支护结构100,包括初期支护1、复合防水层2以及二次衬砌3,该初期支护1具有多根毛杆11、钢筋网片12和混凝土喷射层13,该多根毛杆11垂直于隧道洞内壁并嵌设入隧道体内,该钢筋网片12与多根毛杆11固定相连并包覆于隧道洞内壁上,该混凝土喷射层13位于钢筋网片12上,该复合防水层2位于混凝土喷射层13与二次衬砌3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之处在于:该二次衬砌3为一体浇筑成型并形成一闭合力环的混凝土结构,该混凝土结构具有上拱部31和下拱部32,该上拱部31位于复合防水层2外圈,该下拱部32位于水平地面的下方。如此,该上拱部31和下拱部32之间可以形成一闭合力环,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个混凝土结构的支护强度。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支护结构100,由于采用一体浇筑成型,如此使得上拱部31和下拱部32之间能实现无缝连接,彻底消除了现有技术中的施工缝,从而杜绝现有技术因为上述施工缝而造成渗水隐患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十七局集团第六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6627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